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用法:紧缩式;作定语;指从局部推知未来。
例子:老舍《四世同堂》:“看到梨枣,人们便有‘一叶知秋’之感。”
看见一片叶子落下,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由细微的征兆,可推知事物的演变和趋势。语本《淮南子・说山》。
【典源】
《淮南子・说山》
尝一[1]肉,知一[2]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3];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三人比肩,不能外出户;一人相随,可以通天下。足蹍地而为迹,暴行而为影,此易而难。
[1]脔:音luán,切成块状的肉。
[2]镬:音huò,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锅。
[3]暮:晚。
【典故】
《淮南子》是汉淮南王刘安集门下食客所编写的一本书,内容多为道家思想,并杂揉先秦各家的学说,世为杂家之代表。其中〈说山〉一篇里,有一段说明事物可由近观远、以小看大的道理,例如只要尝一块锅里的肉,就可以知道整锅的味道如何;悬挂羽毛和木炭,就可以看出空气中湿度高低变化;看见一片叶子落下,可以推知秋天已经来临,一年快到了尽头;看到瓶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有多么寒冷。后来“一叶知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由细微的征兆,可推知事物的演变和趋势。
【书证】
- 01.宋・赵长卿〈品令・情难托〉词:“情难托。离愁重、悄愁没处安著。那堪更、一叶知秋后,天色儿、渐冷落。”
- 02.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03.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一二・梧叶报秋》:“按:一叶知秋,虽古有此说,然安能应声飞落?”
【用法】
语义比喻由细微的征兆,可推知事物的演变和趋势。
类别用在“由小观大”的表述上。
①领导人应该具备有一叶知秋的敏锐观察力。
②他是个睿智的长者,能一叶知秋,洞烛机先。
③智者对于世事的体认,往往是由微观著,一叶知秋。
④虽然这是件小事,却能一叶知秋,反映出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⑤这件小事岂可忽视?要知一叶知秋。因此我必须密切注意后续发展。
⑥这件事情才刚发生,但老李已经预料到将来会造成大麻烦,正是所谓一叶知秋啊!
⑦这次促销活动,业绩不如从前,一叶知秋,也许是到了我们该加强新商品研发的时刻了。
-
一
拼音 yī 部首 一 总笔画 1①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②纯;专。例如专~。~心~意。③全;满。例如~生。~地水。④相同。例如~样。颜色不~。⑤另外的。例如蟋蟀~名促织。⑥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例如算~算。试~试。⑦乃;竞。例如~至于此。⑧部分联成整体。例如统~。整齐划~。⑨或者。例如~胜~负。⑩初次。例如~见如故。⑪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
叶
拼音 yè,xié 部首 口 总笔画 5①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例如树~。菜~。~子。~落归根。一~知秋。一~蔽目(喻目光短浅,常被眼前细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远处、大处。亦称“一叶障目”)。②像叶子的。例如铁~。百~窗。③同“页”。④世代,时期。例如初~。末~。⑤姓。 -
知
拼音 zhī,zhì 部首 矢 总笔画 8①晓得,明了。例如~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②使知道。例如通~。~照。③学识,学问。例如~识,求~。无~。④主管。例如~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⑤彼此了解。例如相~。~音。~近。⑥彼此了解、交好的人。例如故~(老朋友)。 -
秋
拼音 qiū 部首 禾 总笔画 9秋,汉字,象形字,甲骨文中的“秋”字像是一只蟋蟀的形状,因为蟋蟀在秋天鸣叫,所以用以表示秋季。秋天,一年四季之一,位于夏季之后,冬季之前,是收获的季节。在秋天,天气渐凉,昼夜温差加大,树叶由绿转黄,最终飘落,农作物成熟,人们开始收割。秋字也常用来形容人的情绪,如“愁绪”、“秋思”,以及成语“一叶知秋”,意指通过细微的变化预知大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