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连动式成语大全

连动式成语大全

共 100 页,当前第 1 页

连动式成语是多个动词连用,表示连续的动作。比如“拍案叫绝”,先拍桌子,再叫好,形容非常赞赏。简单来说,就是一串动作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生动有趣的场景。

  • 闭门造车

    bì mén zào chē

    关起门来,按照一定的规格在家里造车。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则行事。#语出《祖堂集・卷二○・五冠山瑞云寺和尚》。后用“闭门造车”比喻凡事只凭主观办事,不问是否切合实际。△“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title=...[查看详情]

    1
  • 取长补短

    qǔ cháng bǔ duǎn

    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如:“大家均有优缺点,应取长补短,才能更进步。”[查看详情]

    2
  • 断章取义

    duàn zhāng qǔ yì

    截取某诗篇的一章或一句为己用,借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顾原诗作者的本意。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后用“断章取义”泛指截取别人的诗文或谈话中的某一段落为己用,而不顾其原意。【典源】《左传・襄公二十八...[查看详情]

    3
  • 登高自卑

    dēng gāo zì bēi

    比喻做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见“升高自下”条。《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查看详情]

    4
  • 大惊失色

    dà jīng shī sè

    形容十分惊吓,以致变了脸色。《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听他如此一番言语,不觉大惊失色。”[查看详情]

    5
  • 人亡政息

    rén wáng zhèng xī

    本指为政在于得人则政行,不得其人则政废。语本《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用以指执政者不在其位,则他所制定的政策也随著废弃了。[查看详情]

    6
  • 百思不解

    bǎi sī bù jiě

    经过反复思考,仍然无法了解。如:“他为什么会在最后关头奇迹般的出现?真是令人百思不解。”亦作“百思莫解”。【释义②】经过反复思考,仍然无法了解。如:“他为什么会在最后关头奇迹般的出现?真是令人百思不解...[查看详情]

    7
  •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抱著木柴去救火,比喻处理事情的方法错误,既无法达成目的,反而情势更为恶劣。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语出《战国策・魏策三》。△“泼油救火”【典源】#《战国策・魏策三》[1]华(阳)军之战,魏不胜秦...[查看详情]

    8
  • 抱头鼠窜

    bào tóu shǔ cuàn

    抱著脑袋,像老鼠似地乱窜。形容仓皇逃跑的狼狈样子。语本《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蒯通》。【典源】《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蒯通》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当今之时,两主...[查看详情]

    9
  • 逢凶化吉

    féng xiōng huà jí

    遇到凶险而能安全度过。《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野叟曝言・第四十回》:“三月中这场大病,兀是医好,只怕逢凶化吉,还有生机。”[查看详情]

    10
  • 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

    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语本《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亦作“格致”。[查看详情]

    11
  • 避重就轻

    bì zhòng jiù qīng

    避开艰难繁重的工作,而选择轻松容易的。语出《唐六典・卷七・工部尚书》。后亦用“避重就轻”比喻避开主要的问题,而只谈些无关紧要的事。△“避劳就逸”【典源】《唐六典・卷七・工部尚书》少府监[1]匠一万九千...[查看详情]

    12
  • 秉烛夜游

    bǐng zhú yè yóu

    感叹时光易逝,须持烛夜里游乐。比喻及时行乐。《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亦作“炳烛夜游”。[查看详情]

    13
  • 玩物丧志

    wán wù sàng zhì

    一味玩赏珍奇异品,因而丧失了原有的壮志。语出《书经・旅獒》。后来“玩物丧志”用来形容沉溺于某样事物,因而荒废了应做的事。【典源】《书经・旅獒》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查看详情]

    14
  • 触景生情

    chù jǐng shēng qíng

    看见眼前景象而引发内心种种情绪。语本元・戴良〈钱氏三楼诗序〉。△“见景生情”、“睹物兴情”【典源】元・戴良〈钱氏三楼诗序〉(据《九灵山房集》卷二一引)夫所谓栖碧、揽秀、玩清者,李太白之诗云然也。太白以...[查看详情]

    15
  • 改恶从善

    gǎi è cóng shàn

    改掉不好的行为,走上正途。如:“既然他已改恶从善,你就别再时常追究他以前的过错。”亦作“改恶向善”。[查看详情]

    16
  • 风雨如晦

    fēng yǔ rú huì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比喻处于险恶环境中也不改变其操守。《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立身行道,始终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亦作“风雨晦...[查看详情]

    17
  • 触类旁通

    chù lèi páng tōng

    “触类”,谓接触与已知事物相类似的事物。语出《易经・系辞上》。“旁通”,向旁伸展而通达。语出《易经・乾卦》。后用“触类旁通”谓据对已知事物的认识与理解,进而通达对其他类似事物的认知。【典源】“触类”:...[查看详情]

    18
  • 见机行事

    jiàn jī xíng shì

    视情况变化而采因应之道。《精忠岳传・第五十六回》:“曹宁出营;须要见机行事,劝你父亲,早早归宋,决有恩封。”《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释义②】视情况变化而采因...[查看详情]

    19
  • 揠苗助长

    yà miáo zhù zhǎng

    揠,拔起。“揠苗助长”指拔苗以助其成长,反而让苗枯死了。比喻使用不当的手段以求速成,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典出《孟子・公孙丑上》。【典源】《孟子・公孙丑上》宋[1]人有闵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查看详情]

    20
  • 避实就虚

    bì shí jiù xū

    比喻攻敌须乘虚而入。见“避实击虚”条。《淮南子・要略》:“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清史稿・卷二三七・洪承畴传》:“若闻我师西进,必且避实就虚,合力内犯。”[查看详情]

    21
  • 杀人越货

    shā rén yuè huò

    杀人抢劫。语本《书经・康诰》。△“谋财害命”【典源】《书经・康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凡民自得罪,寇攘[1]奸宄[2],杀越[3]人于[4]货,暋[5]不畏死...[查看详情]

    22
  • 坐以待旦

    zuò yǐ dài dàn

    坐著等待天亮。形容勤谨不懈。《书经・太甲上》:“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停了片时,宝玉便昏沉睡去。贾母等才得略略放心,只好坐以待旦。叫凤...[查看详情]

    23
  • 叹为观止

    tàn wéi guān zhǐ

    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欣赏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叹,说看到这里就够了,其他的就不必看了。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后用“叹为观止”以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典源】《左传・襄公...[查看详情]

    24
  • 出口成章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从口中说出的话有章法有文理。语本《诗经・小雅・都人士》。后用“出口成章”比喻才思敏捷,谈吐风雅。【典源】《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1]人士,狐裘黄黄[2]。其容不改[3],出言有章。行归于周[4],...[查看详情]

    25
  • 求仁得仁

    qiú rén dé rén

    求取仁德即得到仁德。语本《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后指如愿以偿。《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退思此语,抚省初心;求仁得仁,又何不足之有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姑妄听...[查看详情]

    26
  • 出奇制胜

    chū qí zhì shèng

    发奇兵或用奇计制敌而获胜。语本《孙子・势篇》。后用“出奇制胜”比喻用奇特、创新的方法取得好效果。【典源】《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1],以奇胜[2]。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查看详情]

    27
  • 相机行事

    xiàng jī xíng shì

    观察适当时机再做事。《明史・卷一九六・张璁传》:“帝谕令与言交好,而遣黄绾之大同,相机行事。”《老残游记・第五回》:“那有一准的法子呢!只好相机行事,做到那里说那里话罢!”或作“相机而动”、“相机而行...[查看详情]

    28
  • 望而生畏

    wàng ér shēng wèi

    语本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比喻见了就令人害怕。《痛史・叙》:“卷帙浩繁,望而生畏。”[查看详情]

    29
  • 粉墨登场

    fěn mò dēng chǎng

    化妆登台演戏。语本明・张岱〈祭义伶文〉。今亦用“粉墨登场”指在某一场合担任某一脚色。【典源】明・张岱〈祭义伶文〉(据《瑯嬛文集・卷六・祭文》引)崇祯辛未,义伶夏汝开死,葬于越之敬亭山。明年寒食,其旧主...[查看详情]

    30
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成语大多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达方式。

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它们往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哲理性,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精华。在使用成语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成语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而且在文学创作、演讲、辩论等场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和掌握成语,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成语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这使得成语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美感。同时,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比喻或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