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式成语大全
共 100 页,当前第 1 页
紧缩式成语通常是把几个字合并成一个字,比如“跃然纸上”的“跃”字就由“跳跃”的意思紧缩而来,形容文字生动形象,像从纸上跳出来一样。
-
悠闲安稳地走路,当作是乘车。比喻安贫乐贱。语出《战国策・齐策四》。后用“安步当车”形容态度悠闲从容。【典源】《战国策・齐策四》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查看详情]
1 -
溺爱:十分宠爱。形容对子孙或晚辈过分宠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人莫知其子之恶”朱熹注:“溺爱者不明”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长辈对晚辈等。例子: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查看详情]
2 -
犹“无可奈何”。见“无可奈何”条。【典故】此处所列为“无可奈何”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无可奈何”这句成语指的是毫无办法或没有办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三》。战国末期,秦国势力强盛,不断...[查看详情]
3 -
“白云苍狗”之“白云”,典源作“白衣”,指白云原本像一件洁净的白衣,转眼间却变成灰狗的模样。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语本唐・杜甫〈可叹〉诗。△“沧海桑田”【典源】唐・杜甫〈可叹〉诗(据《全唐诗・卷二二二・杜...[查看详情]
4 -
语本孟子・尽心下:“恶似而非者。”表面相似而实际上却不然。《汉・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查看详情]
5 -
消灭奸恶务求澈底。《野叟曝言・第七十一回》:“唐以屡赦而成藩镇之祸,蔓草难图,除恶务尽,赦岂善策?”【释义②】消灭奸恶务求澈底。《见《野叟曝言・第七一回》:“唐以屡赦而成藩镇之祸,蔓草难图,除恶务尽,...[查看详情]
6 -
痛痛快快、毫无顾忌地把想说的话全部讲出来。语本宋・黄庭坚〈与王周彦长书〉。【典源】宋・黄庭坚〈与王周彦长书〉(据《豫章先生遗文》卷三引)七月戊辰某敬报周彦贤良足下:成都吕元钧,某之故人也。解梓州而遇诸...[查看详情]
7 -
马鞭虽长,但距离太远,打不到马腹。比喻力量有所不及。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典源】《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查看详情]
8 -
本指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赠予是不恭敬的。语本《孟子・万章上》:“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后多用为接受他人的馈赠或邀请时的客套话。《金瓶梅・第三十九回》:“迭受重礼,使小道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文明小史...[查看详情]
9 -
不以跋涉远路为苦。形容来人的热忱。《孟子・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水浒传・第四十七回》:“哥哥息怒!两个壮士不远千里而来,同心协助,如何却要斩他?”亦作“不远万里”。[查看详情]
10 -
将酒杯里的弓影,误以为是蛇,以致喝下后心生疑惧。#典出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九・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后用“杯弓蛇影”比喻为不存在的事情枉自惊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典源】#汉・应劭《...[查看详情]
11 -
在反常或危困等情况下,仍安然处之,毫不在意。《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亦作“甘之若素”。【释义②】在反常或危困等情况下,仍安然处之,毫不在意。《官...[查看详情]
12 -
堆土成山,已至九仞,却因差最后一篑而不能成功。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却因未能坚持到底而前功尽弃。语出《书经・旅獒》。△“功败垂成”、“前功尽弃”【典源】《书经・旅獒》呜呼!夙夜[1]罔或不勤[2]。不...[查看详情]
13 -
没有功劳而接受赏赐。《诗经・魏风・伐檀・序》:“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琪官接了,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查看详情]
14 -
诚:真心实意;正:纠正。有真诚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查看详情]
15 -
语本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指同时进行,不相妨碍。《朱子语类・卷四十二・颜渊》:“二条在学者则当并行不悖否?”《明史・卷一九七・席书传》:“盖别以庙祀则大统并行不悖。”亦作“...[查看详情]
16 -
祝颂人健康长寿的敬辞。《诗经・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释义②】用于一般寿诞者的祝寿贺辞。语出《《诗经・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祝人健康长寿。[查看详情]
17 -
没有证据,不能使人相信。《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查看详情]
18 -
不做过分的事。语出《《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后常指对人的责罚或批评要适可而止,不可太过分。[查看详情]
19 -
指内心虽然同情,想要帮助却无能为力。语本《诗经・大雅・烝民》。△“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之助”【典源】《诗经・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1]如毛,民鲜[2]克举之。”我仪图[3]之,维[4]仲山...[查看详情]
20 -
比喻才学极高。语本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八斗之才》【典源】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1]尝曰:“天下才有一石[2],曹子建[3]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查看详情]
21 -
以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所燃起的火。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语本《孟子・告子上》。△“无济于事”【典源】#《孟子・告子上》[1]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查看详情]
22 -
原指对于所要求的一概不拒绝。《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弟子就学者不多少,先生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后指对方送上门来的全部接受。《喻世明言・卷...[查看详情]
23 -
罄,音qìng,用尽。“罄竹难书”指即使把所有竹子做成竹简拿来书写,也难以写尽。形容灾乱异象极多,无法一一记载。#语本《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后用“罄竹难书”形容罪状极多。【典源】#《吕氏春秋・季...[查看详情]
24 -
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比喻人才外流。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典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1]卿[2]不如楚,...[查看详情]
25 -
犹“敝帚自珍”。见“敝帚自珍”条。【典故】此处所列为“敝帚自珍”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据《东观汉记・卷一・光武帝纪》载,新莽败亡之后,光武帝刘秀即位继承汉朝天下,这时公孙述也在蜀自立为王,由于屡次招降...[查看详情]
26 -
原被告双方在法庭上公开审问、争讼,以辨是非。如:“这件喧腾一时的诽谤事件,最后终于对簿公堂了。”[查看详情]
27 -
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金瓶梅・第六十一回》:“风虚寒热之症候,一览无余。”亦作“一览无遗”。[查看详情]
28 -
班,布置。荆,楚地出产的木材。相传伍举和声子在郑国野外相遇,把荆条铺在地上,一起坐下吃东西,并谈回楚国的事。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后形容朋友在途中相遇,互叙旧情。或作“班荆道旧”、“班荆椒举”、“椒...[查看详情]
29 -
因羞愧到极点而恼恨发怒。※语或本《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典源】※《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安老爷便研得墨浓,蘸得笔饱,手下一面写,口里一面说道:“九兄,你大家要知那十三妹的根底,须先知那十三妹的名姓。”...[查看详情]
30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成语大多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达方式。
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它们往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哲理性,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精华。在使用成语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成语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而且在文学创作、演讲、辩论等场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和掌握成语,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成语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这使得成语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美感。同时,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比喻或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