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义成语大全
共 100 页,当前第 1 页
贬义成语通常是指那些含有负面评价或者表达不赞成态度的词语。这类成语用来批评或否定某事物,比如“鼠目寸光”形容人眼光短浅,“自私自利”则指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使用贬义成语时,往往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消极面或批评某种行为。
-
见到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敌兵。语本《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后用“草木皆兵”形容疑神疑鬼、惊恐不安。△“杯弓蛇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title="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查看详情]
1 -
好像死了父母一般。比喻悲痛至极。语出《书经・舜典》。【典源】《书经・舜典》二十有八载,帝[1]乃殂落[2],百姓如丧考妣[3]。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注解[1]帝:此指尧帝。尧,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查看详情]
2 -
巧,美妙。令,善。“巧言令色”指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是一点也不诚恳。形容人矫情虚伪。语出《书经・皋陶谟》。【典源】《书经・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查看详情]
3 -
宣布命令。《书经・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淮南子・原道》:“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亦作“发号布令”、“发号出令”[查看详情]
4 -
“高谈阔论”典源作“高谭清论”。本指见地高超、范围广阔地谈论。语本《东观汉记・卷一八・赵勤列传》。后来也用“高谈阔论”比喻畅快而无拘束地谈论。或没有实质内容,空泛而漫无边际地谈论。△“迂谈阔论”、“高...[查看详情]
5 -
形容言语过分夸张而不著边际。语出《《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后引申形容东西过大而不切实用。如:“布置家居,宜妥善计划,免得添购了大而无当的东西...[查看详情]
6 -
不能承继祖业或贤良风范的晚辈。《黄绣球・第八回》:“我黄家却是这种不肖子孙最多,开了家塾,把这些不肖的教化几个,也是很要紧的了。”[查看详情]
7 -
关起门来,按照一定的规格在家里造车。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则行事。#语出《祖堂集・卷二○・五冠山瑞云寺和尚》。后用“闭门造车”比喻凡事只凭主观办事,不问是否切合实际。△“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title=...[查看详情]
8 -
感激他人对自己的恩德。《东欧女豪杰・第三回》:“偶有一个狡猾的民贼出来,略用些小恩小惠来抚弄他,他便欢天喜地感恩戴德。”亦作“感恩戴义”、“感恩荷德”。[查看详情]
9 -
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查看详情]
10 -
团体中的人,失去了共同信念和思想,不能合作同心。《书经・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封神演义・第十七回》:“黎民离心离德,祸生不测。”[查看详情]
11 -
单独行事,没有别人的帮助。《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周瑜孤立无援,必为丞相所擒,瑜既破,则刘备无所用矣。”《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庄公既碍姜氏之面,又度公孙华孤立无援,不能有为。”亦作“孤立无助”...[查看详情]
12 -
病重无药可医治。比喻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语出《诗经・大雅・板》。【典源】《诗经・大雅・板》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我虽异事,及尔同寮。我即尔谋,...[查看详情]
13 -
古时以狗血除凶避恶。比喻被斥骂得很厉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七回》:“那提调狼狈不堪,到了岸上,见了钦差,回完了公事话,正要诉苦,才提到了『海航』管带四个字,被钦差拍著桌子,狗血喷头的一顿大骂...[查看详情]
14 -
家人离散,不能团聚。《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致勇第七》:“不幸而死,妻离子散,香火萧然,万事瓦解。”[查看详情]
15 -
“衣冠楚楚”之“冠”,典源作“裳”,裳和冠均为服装重要的部分。穿衣佩裳或穿衣戴冠都有服装整齐之意。楚楚,鲜明出众的样子。“衣裳楚楚”或“衣冠楚楚”,都是指服装整齐而鲜明出众。语本《诗经・曹风・蜉蝣》。...[查看详情]
16 -
同类的人或事物常聚集在一起。语本《易经・系辞上》。后亦用“物以类聚”比喻坏人互相勾结。△“类聚群分”【典源】《易经・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1]以类聚,...[查看详情]
17 -
顶礼,五体投地,以头顶礼佛足。膜拜,举两手伏地跪拜。顶礼膜拜指崇拜到了极点。《荡寇志・第四十四回》:“再看时,塔顶忽全,那老僧前面,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痛史・第二十六回...[查看详情]
18 -
处在深水热火中。比喻处境非常艰困、痛苦。语本《孟子・梁惠王下》。△“火热汤沸”、“箪食壶浆”【典源】《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查看详情]
19 -
名,指语言文字。不可名状指不能用语言形容。《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十一・锦香囊》:“至明,视所遗囊,文锦烂然,非世间物。中贮一合如玳瑁,以香实之,芳气酷烈,不可名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洞...[查看详情]
20 -
如老虎般威严地注视著。语出《易经・颐卦》。后多用“虎视眈眈”比喻心怀不轨,如老虎般贪狠地注视著,伺机掠夺。【典源】《易经・颐卦》六四[1],颠颐[2],吉。虎视眈眈[3],其欲逐逐[4],无咎[5]。...[查看详情]
21 -
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上的解释。#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后亦用“不求甚解”形容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典源】#晋・陶潜〈五柳先生传〉(据《陶渊明集》卷六引...[查看详情]
22 -
全部消灭。比喻手段狠毒,欺人太甚。《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一回》:“我程谟,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你休要赶尽杀绝。”《三侠五义・第三十九回》:“我让著你,不肯伤你,又何必赶尽杀绝。”【释义②】全...[查看详情]
23 -
滂沱,雨下很大。涕泗滂沱指鼻涕眼泪流得像下大雨一样。语出《《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形容哭得很伤心。《南史・卷七・梁武帝本纪下》:“月中再设净馔,每至展拜,涕泗...[查看详情]
24 -
截取某诗篇的一章或一句为己用,借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顾原诗作者的本意。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后用“断章取义”泛指截取别人的诗文或谈话中的某一段落为己用,而不顾其原意。【典源】《左传・襄公二十八...[查看详情]
25 -
引诱或教唆人去做窃盗奸淫等坏事。见“诲淫诲盗”条。如:“这本书诲淫诲盗,不适合让小朋友看。”[查看详情]
26 -
犹“肆无忌惮”。见“肆无忌惮”条。【典故】此处所列为“肆无忌惮”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礼记》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汉朝戴圣所辑,为十三经之一,内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后学所记。书中所记载的,都是上古时期的礼...[查看详情]
27 -
低头弯腰。形容卑躬屈膝、阿谀谄媚的样子。《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查看详情]
28 -
㈠班,鲁班,古代巧匠。“班门弄斧”指在巧匠鲁班门前玩弄大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不自量力。㈡#语本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典源】#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据《全唐文・卷五七七・柳...[查看详情]
29 -
言语模糊或内容空洞,无法得知意旨为何。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语无伦次”【典源】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据《文选・卷三七・表》引)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查看详情]
30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成语大多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达方式。
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它们往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哲理性,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精华。在使用成语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成语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而且在文学创作、演讲、辩论等场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和掌握成语,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成语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这使得成语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美感。同时,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比喻或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