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式成语大全
共 100 页,当前第 1 页
联合式成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并列组成,表示并列关系,如“风和日丽”、“推陈出新”。这种成语常用来形容美好的景象或并列的事物,强调事物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
比喻美好的时光与景物。《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醒世恒言・卷十三・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若是氏儿前程远大,将来嫁得一个良人,一似尊神模样,偕老百年,也...[查看详情]
1 -
偃息武备,提倡文教。语出《书经・武成》。【典源】《书经・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厥[1]四月,哉生明[2],王来自商[3],至于丰[4],乃偃武[5]修文。归马于华...[查看详情]
2 -
能安于贫困的处境,并仍以信守道义为乐。语出《文子・上仁》。【典源】《文子・上仁》文子问:“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与明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遍;竭府库之财货...[查看详情]
3 -
天地神明。多用于祝告宣誓。《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臣非敢负明宗,顾今上激臣之叛耳。皇天后土,实闻此言!”[查看详情]
4 -
博:广;审:详尽细密。广泛学习,详细询问。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学习态度。[查看详情]
5 -
新的独到见解,与诸家立论不同。◎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用“标新立异”形容创立新奇的名目或主张,以表示与众不同。△“立奇造异”、“独树一帜”【典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庄...[查看详情]
6 -
巧,美妙。令,善。“巧言令色”指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是一点也不诚恳。形容人矫情虚伪。语出《书经・皋陶谟》。【典源】《书经・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查看详情]
7 -
心境乐观开朗,生活无忧无虑,身体自然舒坦。《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一痛快,不觉收了眼泪,嗤的一笑,立刻头就不晕了,心宽体胖,周身的衣裳也合了折儿了。”[查看详情]
8 -
宣布命令。《书经・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淮南子・原道》:“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亦作“发号布令”、“发号出令”[查看详情]
9 -
“高谈阔论”典源作“高谭清论”。本指见地高超、范围广阔地谈论。语本《东观汉记・卷一八・赵勤列传》。后来也用“高谈阔论”比喻畅快而无拘束地谈论。或没有实质内容,空泛而漫无边际地谈论。△“迂谈阔论”、“高...[查看详情]
10 -
“春风”,春风吹拂,化育万物。语出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化雨”,雨水灌育草木。语本《孟子・尽心上》。“春风化雨”指适合草木生长的和风及雨水,亦用于比喻师长和蔼亲切的教导。△“春风风人”、“夏...[查看详情]
11 -
厌恶、痛恨到极点。※语或出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下》。△“深惩痛绝”、“痛心疾首”【典源】※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下》《孟子・尽心下》:“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查看详情]
12 -
深入敌方阵地向敌人攻击。形容作战英勇。《周书・卷十五・李弼传》:“冲锋陷阵,隐身鞍甲之中。敌人见之,皆曰:『避此小儿。』”《明史・卷二六一・卢象升传》:“象升自将马步军列营都城之外,冲锋陷阵,军律甚整...[查看详情]
13 -
鱼、鸟不辨美丑,即使看见美女也同样赶紧潜水高飞。语本《庄子・齐物论》。后用“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众。△“闭月羞花”【典源】《庄子・齐物论》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查看详情]
14 -
感激他人对自己的恩德。《东欧女豪杰・第三回》:“偶有一个狡猾的民贼出来,略用些小恩小惠来抚弄他,他便欢天喜地感恩戴德。”亦作“感恩戴义”、“感恩荷德”。[查看详情]
15 -
同一心意,同一信念。指思想、行动一致。《书经・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金史・卷二・太祖本纪》:“朕得天下,皆我君臣同心同德以成大功。”亦作“同德同心”。【释义②...[查看详情]
16 -
本指知觉智慧比一般人敏锐的人。语本《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后指人感觉敏锐,事先知觉。如:“我还没开口,他已经先知先觉了。”亦作“先觉先知”。[查看详情]
17 -
人的各种情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便是个性;喜怒哀乐已发,便是情了。”[查看详情]
18 -
团体中的人,失去了共同信念和思想,不能合作同心。《书经・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封神演义・第十七回》:“黎民离心离德,祸生不测。”[查看详情]
19 -
沉著镇定不慌张。语本《庄子・秋水》。【典源】《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之上。庄子曰:“儵鱼[2]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3]我不知鱼...[查看详情]
20 -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自身有...[查看详情]
21 -
单独行事,没有别人的帮助。《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周瑜孤立无援,必为丞相所擒,瑜既破,则刘备无所用矣。”《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庄公既碍姜氏之面,又度公孙华孤立无援,不能有为。”亦作“孤立无助”...[查看详情]
22 -
①上天覆盖著万物,大地承载著一切。指天地广大,无所不包。《宋・司马光・示道人诗》:“天覆地载如洪𬬻,万物死生同一涂。”②比喻恩泽广布,用来颂扬帝王德政。《汉书・卷七十七・诸葛丰传》:“今陛下天覆地载,...[查看详情]
23 -
①形容身体矮小而精明强悍的人。《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郭解传》:“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汉书・卷九十・酷吏传・田延年传》:“延年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虽子贡、冉有通艺于政事,不能绝也。”亦作...[查看详情]
24 -
失意时能克制忍耐,得意时能施展抱负。《幼学琼林・卷一・武职类》:“总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查看详情]
25 -
相互帮助,共同守卫、瞭望。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典源】《孟子・滕文公上》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查看详情]
26 -
家人离散,不能团聚。《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致勇第七》:“不幸而死,妻离子散,香火萧然,万事瓦解。”[查看详情]
27 -
置身事外,漠不关心。《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或作“不问不闻”。【释义②】置身事外,漠不关心。《见《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查看详情]
28 -
“耳濡目染”之“濡”,典源作“擩”。“擩”义同“濡”。濡,习染、感染。“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而深受影响。语本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潜移默化”【典源】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查看详情]
29 -
“安身”,居处得以容身。语出《吕氏春秋・有始览・谕大》。“立命”,修身养性以奉天命。语出《孟子・尽心上》。“安身立命”指居处得以容身,生活便有著落,精神上亦有所寄托。【典源】“安身”:《吕氏春秋・有始...[查看详情]
30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成语大多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达方式。
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它们往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哲理性,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精华。在使用成语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成语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而且在文学创作、演讲、辩论等场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和掌握成语,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成语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这使得成语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美感。同时,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比喻或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