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成语大全
共 100 页,当前第 1 页
生僻成语是指那些比较冷门、不常见的成语。这些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熟悉。它们往往来源于古代文献或地方方言,意思也较为独特,理解起来可能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
用于一般寿诞者的祝寿贺辞。[查看详情]
1 -
本末:树根和树梢;终始:事情的结局和开头。指事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发展规律。 出处:《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查看详情]
2 -
文:文字;轨:车的轨迹;攸:语助词,无义;同:相同。书牍的文字相同,车辙痕迹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隋书・炀帝纪》:方今区宇平壹,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查看详情]
3 -
素位:安于平常所处的地位。指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例子: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六:过了数日,卢柟差人打听陆公已是回县,要...[查看详情]
4 -
发财的门路。 出处:《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查看详情]
5 -
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出处:《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例子:故虽周公制作,夫子著名,莫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唐陈子昂《谏灵驾入...[查看详情]
6 -
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 出处:《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郑玄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用法:作宾语;指豪门贵族。例子:珍羞百...[查看详情]
7 -
美,善美之事。“隐恶扬美”即“隐恶扬善”。见“隐恶扬善”条。【典故】此处所列为“隐恶扬善”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孔子在《礼记・中庸》中,称赞舜之所以能成为一国之君,是因为他乐于请教别人,并且能明辨浅近...[查看详情]
8 -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用法:复句式;作分句;比喻天下统一。例子:晋·干宝《晋纪总论》:“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查看详情]
9 -
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出处: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查看详情]
10 -
生来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从容安然地实现天下的大道。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用法:作...[查看详情]
11 -
百乘:兵车百辆。指古代士大夫之家。 出处:《礼记・大学》: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查看详情]
12 -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查看详情]
13 -
仔细地思考,明确地分辨。 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例子:宋·朱熹《近思录》卷三:凡致思到说不得处,始复~,乃为善学也。[查看详情]
14 -
偾:跌倒,败坏。一句话说得不好,会把事情搞坏。 出处:《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家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例子:《清史稿·张家骧传》:家骧念典学方...[查看详情]
15 -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查看详情]
16 -
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国家统一。例子:...[查看详情]
17 -
把道义作为利益。 出处:《礼记・大学》: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例子:《清史稿·祁俊藻传》:仁者~,不以利为利,故以财发身,不仁者则以身发财,菑害并至矣。[查看详情]
18 -
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均受到众人的监视注意,不可不慎。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条。《宋・陈亮・谢郑侍郎启》:“一死一生,足累久长之福;十目十手,具知来历之非。”[查看详情]
19 -
东西吃下去,却不知道它的味道。比喻读书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例子:杨绛《洗澡》第一部第二章:这餐晚饭余楠简直~。他神情失常,呆呆地、机...[查看详情]
20 -
善:善良。把美德当作珍宝。 出处:《礼记・大学》: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查看详情]
21 -
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形容财富充足。 出处:《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例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我想理财之道,大约总不...[查看详情]
22 -
莫:不;恶:恶劣。溺爱的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 出处:《礼记・大学》:故谚有之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查看详情]
23 -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2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查看详情]
24 -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学习方法。例子: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宋《二程全书 外书七》)故事: 春秋...[查看详情]
25 -
角:古代军中所吹的乐器。指整个军营响着进攻的号角。 出处: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查看详情]
26 -
语本论语・先进:“师也过,商也不及。”指相较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不如。《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近世词人,闲情之靡,如伯有所赋,赵武所不得闻者,有过之无不及焉,是得为好色而不淫乎?”《清・翁方纲・石...[查看详情]
27 -
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出处:宋・陈亮《谢胡参政启》:“少不如人,所向墙壁;老之将至,乃罣网罗。”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例子:宋·陈亮《谢胡参政启》:“少不如人,所向墙壁;老之将至,乃...[查看详情]
28 -
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用法:作宾语;指科举世交。[查看详情]
29 -
谓不计其数;极多。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极多。例子:清·张南庄《何...[查看详情]
30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成语大多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达方式。
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它们往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哲理性,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精华。在使用成语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成语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而且在文学创作、演讲、辩论等场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和掌握成语,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成语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这使得成语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美感。同时,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比喻或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