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复杂式成语大全

复杂式成语大全

共 100 页,当前第 1 页

复杂式成语通常包含多个成分,结构复杂,意思丰富。比如“画蛇添足”,就是画蛇时多加了一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这样的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用起来既形象又生动。

  • 未雨绸缪

    wèi yǔ chóu móu

    还没有下雨之前,就先把门窗修好。语本《诗经・豳风・鸱鸮》。后用“未雨绸缪”比喻事先预备以防患未然。△“防患未然”、“防微杜渐”【典源】《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查看详情]

    1
  • 变本加厉

    biàn běn jiā lì

    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发展。语本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后用“变本加厉”转指事情改变原有的状况而显得更加严重。△“踵事增华”【典源】南朝梁・萧统〈文选序〉(据《文选》引)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查看详情]

    2
  • 桃之夭夭

    táo zhī yāo yāo

    形容桃树的花、叶茂盛美丽。语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因桃音谐“逃”,故用以比喻逃跑。《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两个商量出一条计策来,俟夜静更深,将店中资本席卷,...[查看详情]

    3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xiū shēn qí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查看详情]

    4
  • 犯而不校

    fàn ér bù jiào

    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后汉书・卷二十五・卓茂传・论曰》:“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或作“犯而...[查看详情]

    5
  • 狼子野心

    láng zǐ yě xīn

    豺狼本有与生俱来的兽性,虽自小训练之,仍难以驯服。狼子野心比喻凶狠残暴的人难以教化。《左传・宣公四年》:“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查看详情]

    6
  • 尾大不掉

    wěi dà bù diào

    掉,转动。“尾大不掉”指尾巴过大就不易摆动。比喻下属的势力强大,在上者难以驾驭。语出《左传・昭公十一年》。后亦用“尾大不掉”比喻事物因轻重关系倒置,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典源】《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子...[查看详情]

    7
  • 屡试不爽

    lǚ shì bù shuǎng

    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如:“这个方法十分有效,屡试不爽。”[查看详情]

    8
  • 骇人听闻

    hài rén tīng wén

    令人听了十分震惊。语本《隋书・卷六九・王劭列传》。△“危言耸听”、“耸人听闻”【典源】《隋书・卷六九・王劭列传》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以...[查看详情]

    9
  • 脍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脍,细切肉;炙,烤肉。脍、炙皆人间美味,“脍炙人口”指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或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语出唐・林嵩〈周朴诗集序〉。后亦用“脍炙人口”比喻事物精妙而备受称诵。【典源】唐・林嵩〈周朴...[查看详情]

    10
  • 攻无不克

    gōng wú bù kè

    只要进攻,没有不打胜的。指百战百胜。《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求之于今,邈不可得。”[查看详情]

    11
  • 耐人寻味

    nài rén xún wèi

    意味深远隽永,值得人反复寻思体会。如:“他的诗词,句句字字耐人寻味。”[查看详情]

    12
  • 歌舞太平

    gē wǔ tài píng

    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指粉饰太平。 出处:《南齐书・陈显达传》:“须享尘一静,西迎大驾,歌舞太平,不亦佳哉!”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社会安定。例子:陈天华《猛回头》:“无奈我们的同胞沉迷不醒,依然...[查看详情]

    13
  • 以天下为己任

    yǐ tiān xià wéi jǐ rèn

    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出处:《南史・孔休源传》:“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例子:经过这样磨炼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查看详情]

    14
  • 行不从径

    xíng bù cóng jìng

    走路不遵循正道。比喻做事为学走捷径。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等。[查看详情]

    15
  • 攻其不备

    gōng qí bù bèi

    乘人未及防备而突然攻击。如:“他采用攻其不备的战术,一举将敌军击溃。”亦作“攻其无备”。[查看详情]

    16
  • 攻其无备

    gōng qí wú bèi

    乘人未及防备而突然攻击。《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拏下,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亦作“攻其不备”。【释义②】乘人未及防备而突然攻击。《见《三国演义・第五六回》:“等主公...[查看详情]

    17
  • 稀里哗啦

    xī lǐ huā lā

    象声词,形容雨、东西倒塌等发出的声音。形容被彻底破坏或零零散散。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3回:“三更时候,又赶上大风大雨,只听得稀里哗啦,那黄河水就像山一样的倒下去了。”用法:作定语、状语;用...[查看详情]

    18
  • 懵里懵懂

    měng lǐ měng dǒng

    指人糊里糊涂,神志模糊不清。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6回:“人瑞惊觉,懵里懵懂的,睁开眼说道:‘呵,呵,信写好了吗?’”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口语。例子: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八回...[查看详情]

    19
  • 无事生非

    wú shì shēng fēi

    原本无事,而有意造成事端。《镜花缘・第五十八回》:“有无事生非的强盗,有作践庙宇的强盗。”[查看详情]

    20
  • 神乎其神

    shén hū qí shén

    极为神奇高妙、不可思议。《镜花缘・第九十二回》:“师母这双慧眼,真是神乎其神,此珠果是大蚌腹中之物。”[查看详情]

    21
  • 流里流气

    liú lǐ liú qì

    举止轻浮,品行不端。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一些农村姑娘羞羞答答在照相摊前造作地摆好姿势,等待城里来的流里流气的摄影师按快门。”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举止轻浮。例子:王朔《我是你...[查看详情]

    22
  • 痛定思痛

    tòng dìng sī tòng

    事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也不知如何处理,而更加伤心。语本唐・韩愈〈与李翱书〉。后也用“痛定思痛”比喻吸取惨痛教训,警惕未来。【典源】唐・韩愈〈与李翱书〉(据《全唐文・卷五五二・韩愈》引)足下谓我入京城...[查看详情]

    23
  • 无足轻重

    wú zú qīng zhòng

    不足以影响事物的轻重分量。有不重要、无关紧要的意思。《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闲情之作亦不易工》:“今人不知作词之难,至于艳词,更以为无足轻重,率尔操觚,扬扬得意,不自知其可耻。”亦作“无足重轻...[查看详情]

    24
  • 有朝一日

    yǒu zhāo yī rì

    将来有一天。《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我也劝你不得,有朝一日,准备著搭救你块望夫石。”[查看详情]

    25
  • 软不拉耷

    ruǎn bù lā dā

    耷:松弛地下垂。指软弱无力,松弛下垂。 出处: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七回:“她伸手去吴和胯下抓住软不拉塌的‘小鸡鸡’,狠命一拽。”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软弱无力。例子:听到这个消息,他一下子就...[查看详情]

    26
  • 万人空巷

    wàn rén kōng xiàng

    形容拥挤、热闹的盛况。《宋・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诗五首之四》:“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此时路旁看的,几于万人空巷...[查看详情]

    27
  • 死亦瞑目

    sǐ yì míng mù

    死而闭眼。比喻无所牵挂,能够安心死去。如:“能亲眼看到你们兄弟成家立业,我真是死亦瞑目了。”亦作“死也瞑目”。[查看详情]

    28
  • 呼之欲出

    hū zhī yù chū

    ①招呼一声,人像好像要从画中走出。语本《宋・苏轼・郭忠恕画赞》:“恕先在焉,呼之或出。”形容画作或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逼真生动。②形容人、事即将揭晓。如:“谁是下任阁揆人选,已然呼之欲出。”[查看详情]

    29
  • 燕燕于归

    yàn yàn yú guī

    谓女子出嫁。语本《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出处:语出《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例子:明...[查看详情]

    30
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成语大多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达方式。

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它们往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哲理性,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精华。在使用成语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成语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而且在文学创作、演讲、辩论等场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和掌握成语,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成语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这使得成语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美感。同时,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比喻或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