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正式成语大全
共 100 页,当前第 1 页
偏正式成语是指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修饰成分,后面部分是被修饰成分。比如“铁石心肠”,这里的“铁石”修饰“心肠”,意思是心肠像铁石一样坚硬,形容人非常坚定,不容易被感动。
-
事前未经商量,后来意见作为却一致。语本《汉书・卷一○○・叙传上》。△“不约而同”、“不谋而信”【典源】《汉书・卷一○○・叙传上》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乃定,其抑者从横之事复...[查看详情]
1 -
岌岌,危险的样子。“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语本《管子・小问》。△“摇摇欲坠”【典源】#《管子・小问》[1]桓公曰:“我欲胜民[2],为之奈何?”管仲对曰:“此非人君之言也,胜民为易。夫胜民之为道,...[查看详情]
2 -
佛教用语,三千大千世界的略称。语出《大智度论・卷七・释初品中放光》。后用“大千世界”比喻广阔无边、千奇百怪的世界。【典源】《大智度论・卷七・释初品中放光》问曰:“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佛《杂阿...[查看详情]
3 -
佛教用语,指不可思虑言说的境界。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语出《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不思议品第六》。后用“不可思议”比喻出乎常情,令人无法想像,难以理解。【典源】#《维摩诘所说...[查看详情]
4 -
形容言语过分夸张而不著边际。语出《《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后引申形容东西过大而不切实用。如:“布置家居,宜妥善计划,免得添购了大而无当的东西...[查看详情]
5 -
“不时之需”之“需”,典源作“须”。“须”义同“需”。指随时的需用。#语本宋・苏轼〈后赤壁赋〉。【典源】#宋・苏轼〈后赤壁赋〉(据《苏轼东坡全集・前集・卷一九》引)[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查看详情]
6 -
不能承继祖业或贤良风范的晚辈。《黄绣球・第八回》:“我黄家却是这种不肖子孙最多,开了家塾,把这些不肖的教化几个,也是很要紧的了。”[查看详情]
7 -
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查看详情]
8 -
恙,祸患、疾病。“安然无恙”指平安没有疾病、祸患等事故。语本《战国策・齐策四》。【典源】《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1]问使者曰:“岁亦无恙[2]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查看详情]
9 -
①把零星的、部分的连结成一个整体。《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只要常自提撕,分寸积累将去,久之自然接续,打成一片。”②人与人相处,生活亲近,感情融洽,不分彼此。如:“他才上任不久,就已和大伙儿打成一片...[查看详情]
10 -
尺蠖、蚯蚓弯曲身体以求伸展前进。语本《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比喻以表面上的退让来求取前进的机会。如:“我们要忍辱负重,以屈求伸,才能达到目标。”[查看详情]
11 -
祝贺他人升官或迁居的贺词。如:“最近他有乔迁之喜,所以显得春风满面。”[查看详情]
12 -
病重无药可医治。比喻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语出《诗经・大雅・板》。【典源】《诗经・大雅・板》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我虽异事,及尔同寮。我即尔谋,...[查看详情]
13 -
语本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无论对人、对天都问心无愧。《镜花缘・第七十一回》:“对得天地君亲,就可俯仰无愧。”[查看详情]
14 -
事情发生太快,来不及还手应付。《水浒传・第九回》:“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著洪教头膁儿骨上。”《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宁大喝一声,𫖮措...[查看详情]
15 -
态度诚恳真挚,心悦臣服的牢记在心。《礼记・中庸》:“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查看详情]
16 -
事态明显,不待说明即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显而易见”【典源】《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查看详情]
17 -
重量轻而容易举起。形容非常轻松,毫不费力。语出宋・朱熹《诗集传・卷一八・大雅・烝民》。【典源】宋・朱熹《诗集传・卷一八・大雅・烝民》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我于是谋度[1]其能举之者,则惟...[查看详情]
18 -
名,指语言文字。不可名状指不能用语言形容。《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十一・锦香囊》:“至明,视所遗囊,文锦烂然,非世间物。中贮一合如玳瑁,以香实之,芳气酷烈,不可名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洞...[查看详情]
19 -
如老虎般威严地注视著。语出《易经・颐卦》。后多用“虎视眈眈”比喻心怀不轨,如老虎般贪狠地注视著,伺机掠夺。【典源】《易经・颐卦》六四[1],颠颐[2],吉。虎视眈眈[3],其欲逐逐[4],无咎[5]。...[查看详情]
20 -
形容无法摆脱或结束。《负曝闲谈・第十七回》:“田雁门说了几句『全仗大材』的话,便忙丢丢出门去了。一面管家捆行李,打包裹,忙得不可开交。”《市声・第二十四回》:“谁知古老三正在家里,和他的如夫人斗口,两...[查看详情]
21 -
比喻不学无术,毫无才能。见“墙面而立”条。《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查看详情]
22 -
有恒心的坚持到底。《清・曾国藩・谕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纯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工,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查看详情]
23 -
“半途而废”之“途”,典源作“涂”。事情没做成功就停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语本《礼记・中庸》。△“中道而废”【典源】《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1]而...[查看详情]
24 -
婴儿的心。比喻纯洁、善良的心地。语出《孟子・离娄下》。【典源】《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大人[1]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注解[1]大人:此指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典故】孟子,公元前372∼前28...[查看详情]
25 -
比喻君位。见“九五”条。《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你原是东宫,自当接成汤之胤,位九五之尊,承帝王之统。”[查看详情]
26 -
“风烛”,灯烛在风中摇曳,明暗不定,也极易灭熄。比喻人生命可危。语本古辞〈怨诗行〉。“残年”,暮年。语出《列子・汤问》。“风烛残年”形容人身体孱弱,不久于世的晚年。【典源】“风烛”:古辞〈怨诗行〉(据...[查看详情]
27 -
确凿不移、识见超拔不可磨灭的言论。[查看详情]
28 -
孜孜,勤勉不懈。“孜孜不倦”指勤勉而不知疲倦。◎语本《书经・益稷》。△“亹亹不倦”【典源】《书经・益稷》(舜)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1]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2]日孜孜[3]。”皋陶...[查看详情]
29 -
逾:超过。不能超过或不能越过。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年》:“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自然界或思想意识上的鸿沟。例子:在他看来,上海的学生娃和山寨的青年之间...[查看详情]
30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成语大多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达方式。
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它们往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哲理性,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精华。在使用成语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成语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而且在文学创作、演讲、辩论等场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和掌握成语,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成语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这使得成语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美感。同时,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比喻或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