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宾式成语大全
共 100 页,当前第 1 页
动宾式成语,就是由动词加宾语组成的成语。比如“推门而入”,动词是“推”,宾语是“门”,意思就是打开门进入。这种成语常用来形容动作和结果,让人一听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
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带有贬意。《易经・涣卦・六四》:“涣有丘,匪夷所思。”[查看详情]
1 -
好像死了父母一般。比喻悲痛至极。语出《书经・舜典》。【典源】《书经・舜典》二十有八载,帝[1]乃殂落[2],百姓如丧考妣[3]。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注解[1]帝:此指尧帝。尧,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查看详情]
2 -
被拘禁的人重新见到光明,获得自由。※#语或本《旧唐书・卷五一・后妃列传上・中宗韦庶人》。后亦用“重见天日”指幽藏的事物重见于世,或用以比喻冤屈得到伸雪。【典源】※#《旧唐书・卷五一・后妃列传上・中宗韦...[查看详情]
3 -
不再作恶,重新做人。 出处:《礼记・中庸》“明则动,动则变”汉・郑玄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转好。[查看详情]
4 -
形容数目众多,无法估算。《三国演义・第九回》:“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红楼梦・第八十一回》:“得人家油钱香分也不计其数。”[查看详情]
5 -
窠臼,陈旧的模式规格。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的风格。《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这『凹』、『凸』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查看详情]
6 -
不容许分辩解释。《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众人不由分说,夹嘴夹面,只是打骂。”《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那些人驾了小船,跳在盐船上,不由分说,把他舱里的子儿盐,一包一包的,尽兴搬到小船上。”亦作“...[查看详情]
7 -
本义是还真是能够振奋人心。#语出《东观汉记・卷八・吴汉列传》。后用“差强人意”比喻虽然不够好,但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典源】#《东观汉记・卷八・吴汉列传》[1]汉与邓宏俱客苏弘,弘称道之。(邓)禹数与...[查看详情]
8 -
“不同凡响”典源作“非凡响”,意谓不是平凡的音乐。后用来比喻特出、不平凡的人或事物。※语或本唐・程太虚〈漱玉泉〉诗。△“不同凡庸”、“与众不同”【典源】※唐・程太虚〈漱玉泉〉诗(据《全唐诗外编・续补遗...[查看详情]
9 -
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或标准。《镜花缘・第六十八回》:“妹子要画个长安送别图,大家或赠诗赠赋,不拘一格,姐姐可肯留点笔墨传到数万里外?”[查看详情]
10 -
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上的解释。#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后亦用“不求甚解”形容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典源】#晋・陶潜〈五柳先生传〉(据《陶渊明集》卷六引...[查看详情]
11 -
因爱一个人,连带地也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也连带地关爱与他有关的一切。#语本《尚书大传・卷二・大誓》。【典源】#《尚书大传・卷二・大誓》武王与纣战于牧之野,纣之卒辐分,纣之车瓦裂,纣之甲...[查看详情]
12 -
犹“肆无忌惮”。见“肆无忌惮”条。【典故】此处所列为“肆无忌惮”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礼记》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汉朝戴圣所辑,为十三经之一,内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后学所记。书中所记载的,都是上古时期的礼...[查看详情]
13 -
一声不响,不流露感情。语本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许国公赠太尉韩公神道碑铭〉。后用“不动声色”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典源】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许国公赠太尉韩公神道碑铭〉(据《全唐文・卷...[查看详情]
14 -
形容充分显露、展示自己的本领才干。如:“好不容易盼到正式比赛,我可不愿失去这大显身手的机会。”[查看详情]
15 -
不堪繁杂的事、不堪别人的打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秦太师当国,有谄者尝执政矣,出为建康留守,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患,忽变而为劄子,众稍便之。”[查看详情]
16 -
事情理所当然或告一段落,用不著多费唇舌谈论。《水浒传・第六十一回》:“自埋怨李逵,不在话下,过了一夜,次日天明起来,安排些饭食吃了。”《红楼梦・第三回》:“雨村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不在话下。”[查看详情]
17 -
言语模糊或内容空洞,无法得知意旨为何。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语无伦次”【典源】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据《文选・卷三七・表》引)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查看详情]
18 -
坚持己见,不肯变通。《宋史・卷四〇八・陈宓传》:“固执己见,顿失人心。”[查看详情]
19 -
犹“不足挂齿”。见“不足挂齿”条。【典故】此处所列为“不足挂齿”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叔孙通本是秦二世胡亥的侍诏博士,后来归汉,曾说服汉高祖制定礼仪,采古礼与秦仪杂用,汉朝的朝庙典礼,多由其制定。叔孙...[查看详情]
20 -
好像走到深水潭的边上。比喻行事十分小心谨慎。《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亦作“如临深谷”、“如临...[查看详情]
21 -
不分黑白。比喻人不能辨别是非情由,只凭一时冲动鲁莽做事。“皂”文献异文作“皂”。诗经・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忘”《句下郑玄・笺》:“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西游记・第十四...[查看详情]
22 -
“别出心裁”之“心”,典源作“新”。心裁,心中的设计谋画。“别出心裁”,形容独出巧思,不同流俗。※语或本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全书发凡〉。△“自出机杼”、“别出新意”【典源】※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全书发...[查看详情]
23 -
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语或本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模棱两可”【典源】※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据《浮溪集》卷二五引)公...[查看详情]
24 -
言论或行动另有企图或目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王太尊也是说他办事可靠,那里知道他是别有用心的呢?”【释义②】言论或行动另有企图。《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王太尊也是说他...[查看详情]
25 -
习以为常,不感到奇怪。如:“这种事情早就听多了,当然不足为奇。”亦作“不足为怪”。[查看详情]
26 -
名,拥有。不名一钱指一文钱都没有。语本《史记・卷一二五・佞幸传・韩嫣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后用以形容人极其贫穷。《清・钱泳・...[查看详情]
27 -
不记以往的过错嫌隙。语出《论语・公冶长》。【典源】《论语・公冶长》子曰:「 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怨 是用[2]希。」注解[1]伯夷、叔齐:殷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生卒年俱不详。伯夷,名允,字公信。...[查看详情]
28 -
成全别人的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妹夫见他有志向上,而且人情是势利的,见他如此,也就乐得成人之美。”[查看详情]
29 -
形容风景秀丽,引人入胜。#语出唐・李白〈山中问答〉诗。 后亦用“别有天地”指另有一番境界。△“别有洞天”【典源】#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据《全唐诗・卷一七八・李白》引)[1]问余何意栖[2]碧山,笑...[查看详情]
30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成语大多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表达方式。
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用短短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它们往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哲理性,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精华。在使用成语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精确、生动。
成语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而且在文学创作、演讲、辩论等场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和掌握成语,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成语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这使得成语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美感。同时,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其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比喻或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