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不置可否的解释
zhì fǒu

不置可否

bù zhì kě fǒu

ㄅㄨˋ ㄓˋ ㄎㄜˇ ㄈㄡˇ

不置褒贬 含糊其词 模棱两可

斩钉截铁 旗帜鲜明 泾渭分明

不置可否的意思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
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出处宋・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不敢发表意见。

例子吴荪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茅盾《子夜》十)

正音“置”,读作“zhì”,不能读作“zhǐ”。

辨形“置”,不能写作“知”。

辨析不置可否”和“模棱两可”;都是不表示肯定还是否定。有时可通用。但“不置可否”指对事情不说意见;偏重于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可用于语言含含糊糊;往往和“词语”、“语言”搭配。“不置可否”不能。

谜语 1.(谜底:不置可否)
2.(谜底:不置可否)

不置可否的详细解释

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语或本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模棱两可”

【典源】

※宋・汪藻〈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赠大中大夫卫公墓志铭〉(据《浮溪集》卷二五引)

公讳肤敏,字商彦,少力学问。……先是,公论时政。上曰:“[1]以来,所以乱祖宗法者,由[2][3]。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无所可否,[4]致前日之祸,自今当以为戒。”

注解

[1]崇宁大观:北宋徽宗的两个年号。

[2]宰相:古代君主的最高幕僚,为百官之长。

[3]持禄:保住禄位,无所建树。

[4]驯:逐渐。

【典故】

“不置可否”就是对事情的是非对错,不表示可或否。北宋汪藻在为尚书礼部侍郎卫肤敏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忆及卫公生前曾向皇帝建言,直陈朝政紊乱的原因,就在于大臣们:“惟恐失人主之意,故于政事无所可否。”指众臣为了怕违背皇帝的心意,对于任何政事都不表示意见,以致于不管对错都放任行之,终于招致灾祸。其中“无所可否”的意思,就是指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表示没有意见的样子。后来“不置可否”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

【书证】

  • 01.《儒林外史》第六回:“那两位舅爷,王德、王仁,坐著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总不置一个可否。”
  • 02.清・恽敬〈太子少师体仁阁大学士戴公神道碑铭〉:“四坐皆士大夫,言人人殊,公不置可否。”
  • 03.《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温钦差听了一笑,也不置可否。”

【用法】

语义形容不表示任何意见。

类别用在“不表意见”的表述上。

例句

对于他提出的建议,长官一直不置可否,让人急得不得了。

下属提出意见时,他总是不置可否地敷衍,显得很没有诚意。

他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迟迟不肯做出决定,让下属无所适从。

上司听完我的报告后,没有任何指示,只是不置可否地说要再想想。

在会议中,双方对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主席却不置可否地隔岸观火。

对于公司财务吃紧传闻的真假,他不置可否,只表示一切都还在掌控中。

当我们征询他对这件事的看法时,他都语带保留地不置可否,根本无法得知他真正的想法。

“不置可否”单字拆分
  • 拼音 bù,fǒu 部首总笔画 4
    ①副词。②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例如~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③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如~,我不知道。④用在句末表疑问。例如他现在身体好~?
  • 拼音 zhì 部首总笔画 13
    ①放,摆,搁。例如安~。布~。~放。~身。位~。~信。~评。~疑。~辩。推心~腹。~若罔闻。~之度外。②设立,设备。例如装~。设~。③购买。例如添~。~办。~备。~买。
  • 拼音 kě,kè 部首总笔画 5
    ①允许。例如许~。认~。宁~。②能够。例如~见。~能。~以。不~思议。③值得,认为。例如~怜。~悲。~亲。~观。~贵。~歌~泣。④适合。例如~身。~口。~体。⑤尽,满。例如~劲儿干。⑥大约。例如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⑦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⑧表示强调。例如他~好了。⑨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例如都这么说,~谁见过呢?⑩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例如这件事他~同意?⑪姓。
  • 拼音 fǒu,pǐ 部首总笔画 7
    ①表示不同意,不认可。例如~定。②不,用在表示疑问的词句里。例如可~?。③不如此,不是这样,不然。例如~则。学则正,~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