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置之度外的解释
zhì zhī wài

置之度外

zhì zhī dù wài

ㄓˋ ㄓ ㄉㄨˋ ㄨㄞˋ

漠然置之 置之不理 置之脑后 置若罔闻

念念不忘 耿耿于怀

置之度外的意思

放在考虑之外(置:放;度:打算;计较)。
形容不放在心上。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例子七十老翁,死生早置之度外,由他去吧。(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

正音“度”,读作“dù”,不能读作“duó”。

辨形“置”,不能写作“知”。

辨析见“置若罔闻”、“视死如归”。

歇后语 胸口上搭热敷 —— 置之度外

谜语 贴肚皮膏 (谜底:置之度外)

故事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建立政权,他搜罗人才,争取民心,先后把刘永、李宪、卢芳、彭宠、张步、董宪等势力给消灭掉,五郡大将军窦融归附他,只剩下西州大将军隗嚣和蜀中公孙述。他对他们不放在心上,因为他们不能阻止他统一中国。

置之度外的详细解释

不放在心上,不加理会。#语本《东观汉记・卷一・光武帝纪》。△“置之脑后”、“置之膜外”

【典源】

#《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

六年,春二月,吴汉下朐城。天下悉定,惟独 [1][2]未平,帝曰:「取此两子置 [3]外。」乃休诸将,置酒赏赐之。

注解

[1]公孙述:?∼公元36,字子阳,东汉扶风茂陵人。王莽末,公孙述据蜀称王,后被东汉光武帝所灭。

[2]隗嚣:音wěi xiāo。?∼公元33,字季孟,东汉成纪人。王莽末,据陇西,称西州上将军,旋属光武,后又叛附公孙述。光武西征,嚣败死。

[3]置度外:指不放在心上。度,音,胸臆、胸怀。

参考

另可参考:《后汉书・卷一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

【典故】

据《东观汉记・卷一・光武帝纪》载,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匡复汉室,但天下尚未统一,还有许多人据地称王。光武帝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总算大致敉平,只剩四川的公孙述和甘肃的隗嚣两股残余势力。公孙述远在蜀中,不易发动攻势;隗嚣表面上向光武帝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因此,光武帝不急于消灭这两股势力,希望能让苦战多年的将士,好好休养生息一番。于是对将领们说:“现在天下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姑且把消灭隗嚣和公孙述两人的事,置于度外,不加理会吧!”后来“置之度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不放在心上,不加理会。

【书证】

  • 01.《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引北齐・温子升〈为孝武帝答高欢敕〉:“东南不宾,为日已久,先朝已来,置之度外。”
  • 02.《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东坡)别了马太守回衙,想起荆公嘱付要取瞿塘中峡水的话来,初时心中不服,连这取水一节,置之度外。”
  • 03.清・李渔《怜香伴》第七出:“就是功名也听其有无,年寿也任其修短,一切置之度外。”
  • 04.《隋唐演义》第一四回:“今已年半有余,老母在山东不能回家侍养,难道在帅府就乐而忘返,把老母就置之度外?”
  • 05.《红楼梦》第六四回:“自古道『欲令智昏』,贾琏只顾贪图二姐美色,听了贾蓉一篇话,遂为计出万全,将现今身上有服,并停妻再娶,严父妒妻,种种不妥之处皆置之度外了。”

【用法】

语义不放在心上,不加理会。

类别用在“轻视忽略”的表述上。

例句

我们不能只专注在工作上,而把健康置之度外

为了国家、民族,他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为了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他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为争取奥运的金牌,他把自己的婚事置之度外,全力以赴。

这些为了救灾,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令人肃然起敬。

【辨识】

同义“置之度外”及“置之脑后”都有不放在心上,不予理会的意思。

异义“置之度外”侧重于明知有事,但毫不在意,不加以考虑;“置之脑后”侧重于把事情忽视淡忘,不再去想。

例句
置之度外置之脑后例句
这些为了救灾,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令人肃然起敬。
这孩子玩性太重,才叮咛的事,马上就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单字拆分
  • 拼音 zhì 部首总笔画 13
    ①放,摆,搁。例如安~。布~。~放。~身。位~。~信。~评。~疑。~辩。推心~腹。~若罔闻。~之度外。②设立,设备。例如装~。设~。③购买。例如添~。~办。~备。~买。
  • 拼音 zhī 部首总笔画 3
    ①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例如赤子~心。②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例如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③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④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例如置~度外。等闲视~。⑤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⑥虚用,无所指。例如久而久~。⑦往,到:“吾欲~南海”。
  • 拼音 dù,duó 部首 广 总笔画 9
    ①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例如尺~。刻~。~量衡。②事物所达到的境界。例如程~。高~。风~。③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例如角~。④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例如温~。湿~。经~。纬~。浓~。⑤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⑥法则,应遵行的标准。例如制~。法~。⑦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⑧能容受的量。例如气~。⑨考虑,打算。例如置之~外。⑩过,由此到彼。例如~日。~假。欢~新春。⑪量词,次。例如一~。再~。⑫僧尼道士劝人出家。例如剃~(剃发出家)。⑬姓。
  • 拼音 wài 部首总笔画 5
    ①与“内”、“里”相对。例如~边。~因。里应( yìng )~合。~行( háng )。②不是自己这方面的。例如~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③指“外国”例如~域。~宾。~商。④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例如~公。~婆。~甥。⑤称岳父母。例如~父。~姑(岳母)。⑥称丈夫。例如~子(亦指非婚生之子)。⑦关系疏远的。例如~人。⑧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例如~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 zhuàn )。⑨传统戏剧角色名。例如~旦。~末。~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