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不动声色的解释
dòng shēng

不动声色

bù dòng shēng sè

ㄅㄨˋ ㄉㄨㄥˋ ㄕㄥ ㄙㄜˋ

不動聲色

不露声色 无动于衷 泰然自若

不知所措 失魂落魄 形于辞色 手足无措

不动声色的意思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
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在紧急情况下不改变声色。

例子他也不动声色,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正音“色”,读作“sè”,不能读作“shǎi”。

辨形“声”,不能写作“生”。

辨析不动声色”和“不露声色”意思基本相同。但“不动声色”偏重指外部表情;形容态度镇定;情绪冷静;“不露声色”偏重指在喜怒情况下能控制思想感情不使其外露。不动声色”和“无动于衷”;都有不为外界所动的意思。但“不动声色”多用于形容态度镇定、冷静;“无动于衷”还可以形容心肠硬、冷酷或意志坚定。

歇后语 猫儿守老鼠洞 —— 不动声色

谜语 默默打坐 (谜底:不动声色)

不动声色的详细解释

一声不响,不流露感情。语本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许国公赠太尉韩公神道碑铭〉。后用“不动声色”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

【典源】

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许国公赠太尉韩公神道碑铭〉(据《全唐文・卷五六二・韩愈》引)

公之为治,严不为烦,止除害本,不多教条;与人必信,吏得其职,赋入无所漏失,人安乐之,在所以富。公与人有[1],不为[2],人得一笑语,重于金帛之赐。其罪杀人,不发声色。问法何如,不自为轻重,故无敢犯者。

注解

[1]畛域:范围、界限。畛,音zhěn。田间分界的道路,引申为界限。

[2]戏狎:嬉戏亲近。

【典故】

“不动声色”原作“不发声色”。韩愈是唐代文学家,他精通六经百家,崇尚儒学,排斥佛老,文章气势宏伟、融会古今,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他因为学高识广,曾任国子博士,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教授,颇负盛名。当时的中书令许国公赠予太尉韩公神道碑,请韩愈代为撰写碑铭。韩愈在碑铭中写到太尉韩公为人处世的特点:与人保持距离,不和任何人嘻笑亲近,所以他只要一有轻松笑语,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还要贵重的赏赐一般;他在判案时也从不流露私人情感,公正严明,只就法律论断,因此几乎没人敢犯法。后来“不动声色”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如《水浒传》第八六回:“宋江见这三路军兵,尽皆退了。大驱宋军人马,逩来夺取幽州。不动声色,一鼓而收。”

【书证】

  • 01.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众忧以为甚难,而先生为之沛然。虽当仓卒,不动声色。”
  • 02.《水浒传》第八六回:“宋江见这三路军兵,尽皆退了。大驱宋军人马,逩来夺取幽州。不动声色,一鼓而收。”
  • 03.《封神演义》第八一回:“长兄,不必劳师动众,他自然尽绝,也使旁人知我等妙法无边。不动声色,令周兵六十万余人自然绝灭。”
  • 04.《明史・卷一四九・夏原吉列传》:“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
  • 05.《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及蒋韵香、陆橘香、周啸霞、郭小愚、华杏帆、张闲酣诸君子,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用法】

语义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

类别用在“镇静低调”的表述上。

例句

他要以为我不动声色就表示屈服,那他就搞错了!

别看他不动声色的样子,其实他内心也是紧张极了。

让我先不动声色地静观对方的反应,再决定行动方向。

发生这么严重的事,他居然还能不动声色,真是沉得住气。

这件事我们得低调处理,所以先不动声色看看情势演变再说。

他发现小偷时,并没有惊慌,只是不动声色地通知警方赶来逮人。

小李反复试探,想要套出他的真心话,但他都不动声色,守口如瓶。

他不打算马上表态,只好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先听其他人的意见。

面对这等大事,他居然还能保持一付不动声色的样子,真是胆识过人。

原想他连女朋友都没有,没想到他不动声色就结了婚,真吓我们一跳。

“不动声色”单字拆分
  • 拼音 bù,fǒu 部首总笔画 4
    ①副词。②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例如~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③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如~,我不知道。④用在句末表疑问。例如他现在身体好~?
  • 拼音 dòng 部首总笔画 6
    ①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例如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①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②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②使开始发生。例如发~。③使用。例如~用。~武。~问(客套话,请问)。④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例如感~。~人心弦。娓娓~听。~容。⑤吃(多用于否定式)例如这几天不~荤腥。⑥非静止的。例如~画。⑦可变的。例如~产。⑧行为。例如举~。~作。⑨常常。例如~辄得咎。
  • 拼音 shēng 部首总笔画 7
    ①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例如~音。~带。②消息,音讯。例如~息。不通~气。③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例如~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④名誉。例如名~。⑤音乐歌舞。例如~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 拼音部首总笔画 6
    ①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例如颜~。~彩。~相( xiàng )。~调( diào )。②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例如脸~。气~。~厉内荏。③情景,景象。例如行~匆匆。景~宜人。④种类。例如各~用品。⑤品质,质量。例如音~。成~。足~纹银。⑥妇女美貌。例如姿~。~艺。⑦情欲。例如~情。好( hà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