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气恼;羞:羞臊。
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听了大家的批评,他非但不虚心接受,反而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辨形:“恼”,不能写作“脑”。
歇后语: 曹操杀吉平 —— 恼羞成怒
谜语: 曹操杀吉平 (谜底:恼羞成怒)
因羞愧到极点而恼恨发怒。※语或本《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
【典源】
※《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
安老爷便研得墨浓,蘸得笔饱,手下一面写,口里一面说道:“九兄,你大家要知那十三妹的根底,须先知那十三妹的名姓。”因写了一行,给大家看,……安老爷又道:“你大家道他这仇人是谁?真算得个天大、地大、稀大,无大不大的大脚色。”因又写了几个字,指给众人看,道:“便是这个人!”邓九公道:“哟哎!他怎的会惹著这位太岁去,合他结起仇来?”安老爷道:“他父亲合那人,是个亲临上司,属员怎生敢去合他结仇?就为了这姑娘身上的事。”说著又写了两句,指道:“便是这等一个情节。无奈他父亲又是个明道理、尚气节的人,不同那[1]的世俗[2]。见他那上司平日如此如此,更兼他那位[3]又是如此如此,任他那上司的百般[4],这事他绝不[5]应许。那一个老羞成怒,就[6],把他参革,拿问在监,因此一口暗气而亡。那姑娘既痛他父亲的含冤,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这便是他誓死报仇的根子。”
[1]趋炎附势:比喻依附权势。见“趋炎附势”。
[2]庸流:平庸无能的人。
[3]贤郎:对他人儿子的敬称。
[4]牢笼:笼络。
[5]吐口:透露口风。
[6]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个人私利。见“假公济私”。
【典故】
“恼羞成怒”原作“老羞成怒”。每个人皆有羞耻之心,有的人感到难为情时,会设法改正错误,除去羞耻之处;有的人却硬著颈项不愿悔改,反而发怒来掩盖自己的羞耻,指责他人,这种情形便是“恼羞成怒”。《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叙述安老爷为众人解释十三妹为何要报父仇,十三妹的父亲原本在朝为官,他的上司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十三妹为妻,但十三妹的父亲是个尚气节的人,平日不喜欢其上司趋炎附势的作法,因此不肯答应,上司见自己被拒绝,便老羞成怒,藉公务之便,弹劾十三妹之父,将他下狱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与“恼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极为羞恼,转而发怒恨人。后来“恼羞成怒”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因羞愧到极点而恼恨发怒。出现“恼羞成怒”的书证如《三侠五义》第七回:“当时被小妇人连嚷带骂,他才走了。谁知他恼羞成怒,在县告了,说他兄弟死的不明,要开棺检验。”
【书证】
- 01.《三侠五义》第七回:“当时被小妇人连嚷带骂,他才走了。谁知他恼羞成怒,在县告了,说他兄弟死的不明,要开棺检验。”
- 02.《官场现形记》第六回:“(王协台)射完之后,照例上来屈膝报名。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恼羞成怒。”
- 03.清・陈春晓〈闹房〉诗:“昼闹房,夜闹房,主翁无语坐画堂,意取热闹兆吉祥,亦有恼羞成怒忽参商,此风可笑沿余杭。”
【用法】
语义因羞愧到极点而恼恨发怒。
类别用在“激愤恼怒”的表述上。
①小明被大家说得恼羞成怒,便转身跑出门去。
②面对大家的不断指责,他恼羞成怒,发了脾气。
③已经恼羞成怒的老王,再也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
④谈判破裂后,双方代表都恼羞成怒地互相攻讦对方。
⑤大家一再拿小美的糗事开玩笑,让她不禁恼羞成怒。
⑥李秘书拒绝了王经理的追求,王经理竟恼羞成怒地将她开除。
⑦得知有人在背后中伤他,老陈更加恼羞成怒,誓言不会善罢甘休!
⑧恼羞成怒的主管破口大骂了起来,所有员工都战战兢兢地不敢作声。
⑨看见自己的男友当面跟别人调情,她恼羞成怒地拿起水杯往两人泼去。
【辨识】
形音恼,音nǎo。恼恨。不可写作“脑”。
-
恼
拼音 nǎo 部首 忄 总笔画 9①发怒,怨恨。例如~恨。~火。②烦闷,苦闷。例如烦~。苦~。懊~。~丧( sàng )。 -
成
拼音 chéng 部首 戈 总笔画 6①做好,做完。例如~功。完~。~就。~事。~交。~立。~婚。~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人之美。玉~其事。②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例如~形。~性。~人。自学~才。蔚然~风。③变为。例如长~。变~。④可以,能行。例如~,就这么办。⑤称赞人能力强。例如他办事麻利,真~。⑥够,达到一定数量。例如~年累( lěi )月。⑦已定的,定形的。例如~规。~俗。~见。~例。~竹在胸。⑧十分之一。例如增产三~。⑨平定,讲和:“会于稷,以~宋乱”。⑩姓。 -
怒
拼音 nù 部首 心 总笔画 9①生气,气愤。例如~色。~视。~叱。~骂。恼~。息~。②气势盛。例如~涛。~火。心花~放。③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例如~族。④谴责:“若不可教而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