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举一反三的解释
fǎn sān

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ㄐㄩˇ ㄧ ㄈㄢˇ ㄙㄢ

舉一反三

融会贯通 触类旁通 闻一知十

不求甚解 囫囵吞枣 浅尝辄止

举一反三的意思

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子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辨形“反”,不能写作“返”。

辨析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举一反三”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他;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类;“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

谜语 1.(谜底:举一反三)
2. 带头 (谜底:举一反三)
3. 翻两番 (谜底:举一反三)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去向齐景公推销他的“仁政”,齐景公有些心动,准备划出一块地来让他治理。他去拜访齐国三朝元老相国晏婴,他对晏婴事三君不解,晏婴一心事三君,孔子只知举一反三,不知举三反一,结果得罪了晏婴,仁政没推销出去。

举一反三的详细解释

反,推论。“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同类的事情。语本《论语・述而》。后用“举一反三”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典源】

《论语・述而》

子曰:“[1][2],举一[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解

[1]不愤不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无法获得时,不去开导他。愤,心中想了解却有困难。启,开导、教导。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悱,音fěi,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隅:音,角、角落。

[4]不复也:不再告诉他。复,再、又。

【典故】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书证】

  • 01.《北堂书钞・卷九八・读书》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士,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 02.宋・朱熹〈答胡伯文书〉:“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 0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子部・法家类・疑狱集》:“虽人情万变,事势靡恒,不可限以成法,而推寻故迹,举一反三,师其意而通之,于治狱亦不无裨益也。”

【用法】

语义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褒义。

类别用在“领会贯通”的表述上。

例句

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

读书要求灵活运用,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对学过的知识,经常举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识。

小明反应相当敏捷,只要老师教过的,他都能举一反三

熟读这本方法论,从此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推求众理。

历史虽然漫长,但兴亡之理如出一辙,举一反三,虽百代可知。

研究问题,需要广搜资料,深入分析,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把二连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举一反三,把五连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老师说如果懂得这些知识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知道其他类似的知识。

这世界上有的人举一反三,一教就会,但也有无论怎么教仍是顽石难以点头的人。

你如能把这诀窍弄懂,日后无论学哪一门派的功夫﹐一定都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货比三家,只要挑一家来问价钱,举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原来这些招式,和他原来所学的拳法相近,更何况今遇明师指点,他更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步惊人。

【辨识】

同义“举一反三”及“闻一知十”都有学习能力很强的意思。

异义“举一反三”侧重于天资聪慧灵敏;“闻一知十”侧重于推理反应敏捷。

例句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例句
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
他向来闻一知十,任何问题只要老师稍作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举一反三”单字拆分
  • 拼音部首总笔画 9
    ①向上抬,向上托。例如~头。~手。~重。~棋不定。②动作行为。例如~止。轻而易~。③发起,兴办。例如~义。~办。创~。④提出。例如~要。~例。⑤推选,推荐。例如推~。荐~。⑥全。例如~国。~世。~家。⑦古代指科举取士。例如科~。~人。一~成名。⑧攻克:“一战而~鄢、郢”。
  • 拼音部首总笔画 1
    ①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②纯;专。例如专~。~心~意。③全;满。例如~生。~地水。④相同。例如~样。颜色不~。⑤另外的。例如蟋蟀~名促织。⑥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例如算~算。试~试。⑦乃;竞。例如~至于此。⑧部分联成整体。例如统~。整齐划~。⑨或者。例如~胜~负。⑩初次。例如~见如故。⑪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 拼音 fǎn 部首总笔画 4
    ①翻转,颠倒。例如~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②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例如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③抵制,背叛,抗拒。例如~霸。④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例如~常。⑤回击,回过头来。例如~驳。~攻。~诘。~思。~躬自问。⑥类推。例如举一~三。
  • 拼音 sān 部首总笔画 3
    ①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例如~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②表示多次或多数。例如~思而行。~缄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