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许地山《玉官》:“她每是讲头解尾,闻一知十。”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口才很好,很有外交才能。齐国田常想进攻鲁国,孔子派子贡前去游说,子贡于是挑起齐国、吴国、晋国之间的矛盾,让鲁国免战。孔子问子贡与颜回哪一个优秀一些,子贡说颜回闻一知十,自己不如他。
得知一件事,便可推知十件相关的事。形容人禀赋聪敏,善于类推。语出《论语・公冶长》。△“举一反三”
【典源】
《论语・公冶长》
子谓[1]曰:“[2]与[3]也孰[4]?”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5]也,吾与女弗如也。”
[1]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的字,“端木”为其姓,春秋卫国人。善于经商,有口才,为孔子弟子,列于孔门四科中的言语科,料事多中。
[2]女:音rǔ,同“汝”,你。
[3]回: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字子渊(亦作“渊)”,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天资明睿,贫而好学,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其“不迁怒,不贰过”。后世称为“复圣”,列于孔门德行科。
[4]愈:胜、高明。
[5]弗如:不如、比不上。
【典故】
颜回列于孔门四科里的德行科,天资聪颖,安贫乐道而好学,在众多弟子中,颜回的贤德最接近孔子,孔子对他“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尤为激赏,视他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子贡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列于孔门四科中的言语科,能言善辩,并且足智多谋,料事多中。有一次,孔子与子贡谈话时问子贡:“你和颜回,到底是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他听说一件事情,就可推知十件相关的事,我顶多推知两件而已。”孔子也说:“是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呢!”从此可看出孔子对颜回的欣赏。而我们从子贡“回也闻一以知十”这句话,也能体会颜回过人的聪慧。但可惜孔子这个最优秀的学生英年早逝,在三十岁左右便死了。后来“闻一知十”用来形容人禀赋聪敏,善于类推。
【书证】
- 01.《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源)
- 02.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上之明睿,可谓闻一知十矣。”
- 03.《石点头・卷二・卢梦仙江上寻妻》:“扬州江都地方,有一博雅老儒李月坡。妻室已丧,祇有一女,……月坡自幼教他读书,真个闻一知十,因此月坡命名妙惠。”
- 04.《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马万群)夫人早丧,单生一子,名曰马任,表字德称。十二岁游庠,聪明饱学。说起他聪明,就如颜子渊闻一知十。”
- 05.清・龚自珍〈春秋决事比自序〉:“后世决狱大师,有能神而明之,闻一知十也者,吾不得而尽知之也。”
【用法】
语义形容人禀赋聪敏,善于类推。褒义。
类别用在“聪慧敏悟”的表述上。
①这孩子领悟力高,能闻一知十,总是名列前茅。
②他向来闻一知十,任何问题只要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③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④闻一知十的天才毕竟是少数,一般人只能靠后天的努力,以勤补拙。
⑤他自以为有闻一知十的本领,常常不经求证就下定论,闹了不少笑话。
⑥她不但认真负责,而且博学强记,闻一知十,所以才进公司便获得重用。
-
闻
拼音 wén 部首 门 总笔画 9①听见。例如~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②听见的事情,消息。例如新~。传~。见~。③出名,有名望。例如~人。~达。④名声。例如令~(好名声)。丑~。⑤用鼻子嗅气味。例如你~~这是什么味儿?⑥姓。 -
一
拼音 yī 部首 一 总笔画 1①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②纯;专。例如专~。~心~意。③全;满。例如~生。~地水。④相同。例如~样。颜色不~。⑤另外的。例如蟋蟀~名促织。⑥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例如算~算。试~试。⑦乃;竞。例如~至于此。⑧部分联成整体。例如统~。整齐划~。⑨或者。例如~胜~负。⑩初次。例如~见如故。⑪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
知
拼音 zhī,zhì 部首 矢 总笔画 8①晓得,明了。例如~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②使知道。例如通~。~照。③学识,学问。例如~识,求~。无~。④主管。例如~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⑤彼此了解。例如相~。~音。~近。⑥彼此了解、交好的人。例如故~(老朋友)。 -
十
拼音 shí 部首 十 总笔画 2①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②表示多、久。例如~室九空。③表示达到顶点。例如~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