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隅三反的意思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善于类推。
例子:清·沈起凤《谐铎·垂帘论曲》:“感叹悲戚则用南吕,一隅三反,诸可类推。”
一隅三反的详细解释
犹“举一反三”。见“举一反三”条。
01.清・黄宗羲〈陈干初先生墓志铭〉:“先师深痛末学之支离,见于辞色,干初括磨旧习,一隅三反。”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举一反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书证】
- 01.清・黄宗羲〈陈干初先生墓志铭〉:“先师深痛末学之支离,见于辞色,干初括磨旧习,一隅三反。”
“一隅三反”单字拆分
-
一
拼音 yī 部首 一 总笔画 1①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②纯;专。例如专~。~心~意。③全;满。例如~生。~地水。④相同。例如~样。颜色不~。⑤另外的。例如蟋蟀~名促织。⑥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例如算~算。试~试。⑦乃;竞。例如~至于此。⑧部分联成整体。例如统~。整齐划~。⑨或者。例如~胜~负。⑩初次。例如~见如故。⑪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
隅
拼音 yú 部首 阝 总笔画 11①角落。例如城~。墙~。屋~。~隙(屋角的洞穴)。向~而泣。②〔~中〕将近中午的时候。③靠边的地方。例如海~。 -
三
拼音 sān 部首 一 总笔画 3①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例如~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②表示多次或多数。例如~思而行。~缄其口。 -
反
拼音 fǎn 部首 ⺁ 总笔画 4①翻转,颠倒。例如~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②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例如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③抵制,背叛,抗拒。例如~霸。④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例如~常。⑤回击,回过头来。例如~驳。~攻。~诘。~思。~躬自问。⑥类推。例如举一~三。
常用导航
按组合查询
按结构查询
按分类查询
最新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