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三公的意思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
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四回)
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骊姬设法把申生、重耳、夷吾送到边疆镇守,派土伪为他们建城堡,土伪十分为难,只好草草了事,说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不知道听谁的好。不久晋献公杀申生,重耳与夷吾外逃。
一国三公的详细解释
春秋时晋献公命士𫇭为重耳和夷吾筑城,士𫇭敬守君命,但为免除后患,只得草率完工,赋诗:“孤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典出左传・僖公五年。后比喻政令出于多门,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唐・刘子元・上萧至忠论史书》:“十羊九牧,其命难行,一国三公,适从安在?”
“一国三公”单字拆分
-
一
拼音 yī 部首 一 总笔画 1①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②纯;专。例如专~。~心~意。③全;满。例如~生。~地水。④相同。例如~样。颜色不~。⑤另外的。例如蟋蟀~名促织。⑥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例如算~算。试~试。⑦乃;竞。例如~至于此。⑧部分联成整体。例如统~。整齐划~。⑨或者。例如~胜~负。⑩初次。例如~见如故。⑪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
国
拼音 guó 部首 囗 总笔画 8①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例如~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②特指中国的。例如~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③姓。 -
三
拼音 sān 部首 一 总笔画 3①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例如~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②表示多次或多数。例如~思而行。~缄其口。 -
公
拼音 gōng 部首 八 总笔画 4①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例如~正。~心。大~无私。②共同的,大家承认的。例如~理。~式。~海。~制。③国家,社会,大众。例如~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④让大家知道。例如~开。~报。~然。⑤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例如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⑥敬辞,尊称男子。例如海~。包~。诸~(各位)。⑦雄性的。例如~母。~畜。⑧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例如~~。外~(外祖父)。⑨姓。
常用导航
按组合查询
按结构查询
按分类查询
最新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