紊:乱。
有条理;不紊乱。
出处:【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子:听上去倒也是原原本本,有条不紊。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正音:“紊”,读作“wěn”,不能读作“jì”。
辨形:“紊”,不能写作“絮”。
辨析:“有条不紊”和“有条有理”;都可形容工作、说话、做事、作文方面;也可用在思维活动等方面。
故事: 商朝时期,国都在黄河北岸,经常遭受水灾,商汤的第9代孙子盘庚为避免水灾,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他决心迁都到黄河以南的殷地去,贵族们担心迁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盘庚说只要听从他的命令就会有条不紊,经过努力终于迁都到殷。
指条理分明,有次序而不杂乱。语出《书经・盘庚上》。△“井井有条”、“洞若观火”
【典源】
《书经・盘庚上》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1],有条而不[2];若农[3],[4]乃亦有[5]。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1]纲:维系网的粗绳。
[2]紊:音wèn,杂乱、混乱。
[3]服田:从事田亩工作。
[4]力穑:努力耕种。穑,音sè。
[5]秋:谷物成熟季节,即收成之义。
【典故】
这篇典源的背景是殷帝盘庚欲从河北迁都至河南,引起臣民不悦,内容是一篇盘庚安民的训辞,他说:我如今迁都,并非荒废了先王的美德,只是你们隐藏了这个美德,不畏惧我这个君王。我内心非常清楚,只是拙于谋划,以致造成你们的过失。就像网要系在纲上,才能条理分明而不杂乱;农民从事田耕,只有努力耕作才会有丰收的道理一样。后来“有条不紊”被用来指条理分明,有次序而不杂乱。
【书证】
- 01.《书经・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源)
- 02.唐・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有条不紊,施缓政于繁绳;断讼有神,下高锋于错节。”
- 03.《元史・卷一六三・马亨列传》:“至元三年,进嘉议大夫、左三部尚书,寻改户部尚书,金谷出纳,有条不紊。”
- 04.《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全亏他亲家,把他西宾王孝廉请了过来一同帮忙,才能这般有条不紊。”
- 05.《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他便把什么英轺日记出使笔记所看熟的几句话,演说了出来。听上去,倒也是原原本本,有条不紊。”
【用法】
语义指条理分明,有次序而不杂乱。褒义。
类别用在“仔细严谨”、“整齐清楚”的表述上。
①他做事一向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②宴会里的表演节目,正有条不紊地依序进行著。
③由于事先安排周详,会议的议程显得有条不紊。
④王先生年纪虽大,讲起话来仍是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⑤有条不紊的档案管理,可以让人员在工作上获得更高的效率。
⑥这篇小说虽然情节复杂,作者却能处理得有条不紊,十分精彩。
⑦想不到一向慌乱的他,在会议上陈述理由时,竟能侃侃而谈,有条不紊。
-
有
拼音 yǒu,yòu 部首 月 总笔画 6①存在。例如~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②表示所属。例如他~一本书。③表示发生、出现。例如~病。情况~变化。④表示估量或比较。例如水~一丈多深。⑤表示大、多。例如~学问。⑥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例如~劳。~请。⑦无定指,与“某”相近。例如~一天。⑧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例如~夏。~宋一代。 -
条
拼音 tiáo,tiāo 部首 夂 总笔画 7①植物的细长枝。例如枝~。柳~儿。荆~。②泛称条形的东西。例如~子。面~儿。便( biàn )~儿。金~。铁~。③细长的形状。例如~形。~纹。~案。~几( jī )。~凳。~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身~。④项目,分项目的。例如~例。~令。~文。~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⑤层次,秩序。例如~理。~贯。有~不紊。⑥量词。 -
不
拼音 bù,fǒu 部首 一 总笔画 4①副词。②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例如~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③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如~,我不知道。④用在句末表疑问。例如他现在身体好~? -
紊
拼音 wěn 部首 糸 总笔画 10◎乱。例如~乱。有条不~。纲颓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