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识一丁的意思
丁:“个”的讹字。
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没有文化。
例子:《明史·王端传》:“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
未识一丁的详细解释
即“目不识丁”。见“目不识丁”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目不识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目不识丁”原作“不识一丁”。据《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载,唐代时,张弘靖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军政。当他前往幽州上任时,当地百姓夹道观看,看到他乘著轿子走在军队之中,大家都非常惊讶。因为当地的将军都是与士兵一同日晒雨淋,从不坐轿子的,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为安禄山之乱的发起地,人民向来强悍尚武,张弘靖想改善当地的民风,便毁坏安禄山的坟墓,此举更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他的两个从官韦雍、张宗厚行为嚣张跋扈,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喝醉酒还要大队人马护送他们回家,烛火照得整条街通亮。看到不满意的事就乱骂大叫,还对士兵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们会拉弓射箭有什么用?还不如去认识一个『丁』字来得有用!”因为“丁”字是很容易认识的字,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这句话不但夸赞了自己,也取笑了长于武艺的兵士。使得士兵们相当地气愤,对他们深恶痛绝。后来“目不识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书证】
- 01.《明史・卷一八○・王端列传》:“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
“未识一丁”单字拆分
-
未
拼音 wèi 部首 一 总笔画 5①不,不曾,没有。例如~必。~曾( céng )。~来。~尝。~竟(没有完成的)。~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②地支的第八位,属羊。③用于记时。例如~时(下午一点至三点)。④放在句末,表示疑问:“君除吏尽~?吾亦欲除吏”。 -
识
拼音 shí,zhì 部首 讠 总笔画 7①知道,认得,能辨别。例如~辨。~破。~相( xiàng )。~途老马。②所知道的道理。例如知~。常~。③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见~。远见卓~。 -
一
拼音 yī 部首 一 总笔画 1①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②纯;专。例如专~。~心~意。③全;满。例如~生。~地水。④相同。例如~样。颜色不~。⑤另外的。例如蟋蟀~名促织。⑥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例如算~算。试~试。⑦乃;竞。例如~至于此。⑧部分联成整体。例如统~。整齐划~。⑨或者。例如~胜~负。⑩初次。例如~见如故。⑪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
丁
拼音 dīng,zhēng 部首 一 总笔画 2①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例如~是~,卯是卯。②成年男子。③人口。④从事某种劳动的人。例如园~。
常用导航
按组合查询
按结构查询
按分类查询
最新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