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的意思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清・杨伦《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事物的真相。
例子:清·杨伦《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故事: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真面的详细解释
即“庐山真面目" title="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目”。见“庐山真面目" title="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目”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庐山真面目" title="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目”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诗,即是描写庐山的奇景。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群峰的千变万化,横看是连绵不绝的山岭,侧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随著观看山岭位置高、低、远、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随之而异。后两句则描述在庐山中,根本无法看清整个庐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无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当局者迷”的意涵。后来“庐山真面目" title="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目”就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
【书证】
- 01.《后汉演义》第八一回:“当下揽袖近前,替她拂拭,一经去垢,露出庐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脸,妖艳绝伦。”
- 02.清・杨伦《杜诗镜铨・自序》:“今之杜诗,汩于谬解,多有诗义本明,因解而晦,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庐山真面”单字拆分
-
庐
拼音 lú 部首 广 总笔画 7①房舍。例如茅~。~墓(①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②庐舍和坟墓)。②姓。 -
山
拼音 shān 部首 山 总笔画 3①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例如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②形状像山的。例如~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③形容大声。例如~响。~呼万岁。④姓。 -
真
拼音 zhēn 部首 目 总笔画 10①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例如~诚。~谛。~挚。~心。逼~。认~。~才实学。~知灼见。②确实,的确。例如~好。~正。~切。③清楚,显明。例如看得~。咬字很~。④本性,本原。例如纯~。天~。⑤人的肖像。例如传( chuán )~。写~。⑥汉字的楷书。例如~字。~书。~草隶篆。⑦姓。 -
面
拼音 miàn 部首 面 总笔画 9①头的前部,脸。例如脸~。颜~。~目。~~相觑。②用脸对着,向着。例如~对。~壁(①面对着墙;②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③事物的外表。例如地~。~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额(票面的数额)。④方位,部分。例如前~。反~。片~。全~。多~手。⑤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例如一~鼓。⑥会见,直接接头的。例如当~。~议。~晤。耳提~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⑦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例如平~。曲( qū )~。⑧粮食磨成的粉:小米~。玉米~。特指小麦磨成的粉:一袋~。⑨粉末。例如药~儿。⑩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例如~条。⑪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例如这种瓜很~。
常用导航
按组合查询
按结构查询
按分类查询
最新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