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
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
例子: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正音:“见”,读作“jiàn”,不能读作“xiàn”。
辨形:“百”,不能写作“白”。
谜语: 最佳的调查方式 (谜底:百闻不如一见)
故事: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语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闻之不若见之”
【典源】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2]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3]度,臣愿驰至[4],[5]。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1]度:音duò,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卒谥壮。
[3]隃:音yáo,远,同“遥”。
[4]金城:古郡。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划,一同奏上。
【典故】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划,再向陛下报告。”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书证】
- 01.《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源)
- 02.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五・点烦》:“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 03.《金史・卷一○九・陈规列传》:“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陕西官,近年又屡到陕西,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 04.清・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用法】
语义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类别用在“眼见为真”的表述上。
①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②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③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④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⑤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
百
拼音 bǎi 部首 一 总笔画 6①数名,十个十(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佰”代)例如~步穿杨。~儿八十。~分比。②喻很多。例如~草。~货。~姓(人民)。~般。~炼成钢。~无聊赖。~废俱兴( xīng )。 -
闻
拼音 wén 部首 门 总笔画 9①听见。例如~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②听见的事情,消息。例如新~。传~。见~。③出名,有名望。例如~人。~达。④名声。例如令~(好名声)。丑~。⑤用鼻子嗅气味。例如你~~这是什么味儿?⑥姓。 -
不
拼音 bù,fǒu 部首 一 总笔画 4①副词。②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例如~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③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如~,我不知道。④用在句末表疑问。例如他现在身体好~? -
如
拼音 rú 部首 女 总笔画 6①依照顺从。例如~愿。~意。~法炮制。②像,相似,同什么一样。例如~此。~是。~同。~故。~初。游人~织。③比得上,及。例如百闻不~一见。自叹弗~。④到,往。例如~厕。⑤假若,假设。例如~果。~若。假~。⑥奈,怎么。例如~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⑦与,和:“公~大夫入”。⑧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⑨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例如突~其来。⑩表示举例。例如例~。⑪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⑫〔~月〕农历二月的别称。⑬姓。 -
一
拼音 yī 部首 一 总笔画 1①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②纯;专。例如专~。~心~意。③全;满。例如~生。~地水。④相同。例如~样。颜色不~。⑤另外的。例如蟋蟀~名促织。⑥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例如算~算。试~试。⑦乃;竞。例如~至于此。⑧部分联成整体。例如统~。整齐划~。⑨或者。例如~胜~负。⑩初次。例如~见如故。⑪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
见
拼音 jiàn,xiàn 部首 见 总笔画 4①看到。例如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②接触,遇到。例如怕~风。~习。③看得出,显得出。例如~效。相形~绌。④(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例如~上。~下。⑤会晤。例如会~。接~。⑥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例如~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⑦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例如~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