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不识之无的解释
shí zhī

不识之无

bù shí zhī wú

ㄅㄨˋ ㄕˊ ㄓ ㄨˊ

不識之無

不识一丁 目不识丁 胸无点墨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不识之无的意思

识:认识。
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识字。

例子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3回:“白面书生心不辨菽麦,目不识之无,依草附木,云蒸龙变。”

故事 唐朝时期,大诗人白居易从小就聪明过人,据《新唐书》记载他生下的第7个月就能指认“之无”两字,他的乳母百试不差。他给元稹的信证实:“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不识之无的详细解释

连“之”、“无”二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典出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典源】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据《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

[1]始生六、七月时,[2]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3]。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

注解

[1]仆:我,自谦之词。

[2]乳母:专司授乳及看护幼儿的仆妇。

[3]默识:暗中记诵在心。

参考

另可参考:《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列传》

【典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到自己六、七个月大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后世便以“之”、“无”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如:“略识之无”、“粗识之无”、“稍识之无”、“仅识之无”等,都指识字不多,学问不高之意,而“不识之无”则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书证】

  • 01.宋・刘辰翁〈敏斋记〉:“人未有非敏者也,虽有下愚之人,手不能方圆,目不识之无;及其得于博也,彩色电转,狂呼鹘视,枭未成而脱,诸口如取。虽有离娄之目力,钘桑之心计,或不能及也。”
  • 02.明・杨基〈寄林训导谟〉诗:“漠室山河终混一,秦城楼阁易黄昏。平生不识之无字,也学相如与卖文。”
  • 03.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乙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 04.《花月痕》第二三回:“心不辨菽麦,目不识之无。”

【用法】

语义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类别用在“才识浅薄”的表述上。

例句

脱盲教育就要不识之无的民众,从此能读能写。

连这种兴学的事他都要反对,难怪会遭到不识之无之讥了。

这个国家有太多不识之无的人,致使种种政策无法顺利推展。

曾祖母虽然不识之无,但丰富的人生阅历,却也让她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使这些不识之无的农民学会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她从未想过像儿子这样的智障者,经过特殊教育后,可以从不识之无而认得了一些字。

“不识之无”单字拆分
  • 拼音 bù,fǒu 部首总笔画 4
    ①副词。②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例如~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③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如~,我不知道。④用在句末表疑问。例如他现在身体好~?
  • 拼音 shí,zhì 部首总笔画 7
    ①知道,认得,能辨别。例如~辨。~破。~相( xiàng )。~途老马。②所知道的道理。例如知~。常~。③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见~。远见卓~。
  • 拼音 zhī 部首总笔画 3
    ①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例如赤子~心。②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例如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③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④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例如置~度外。等闲视~。⑤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⑥虚用,无所指。例如久而久~。⑦往,到:“吾欲~南海”。
  • 拼音部首总笔画 4
    ◎没有,与“有”相对;不。例如~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