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半推半就的解释
bàn tuī bàn jiù

半推半就

bàn tuī bàn jiù

ㄅㄢˋ ㄊㄨㄟ ㄅㄢˋ ㄐㄧㄡˋ

半真半假 虚情假意 装模作样

婉言谢绝 投怀送抱 拒人千里 闭门谢客

半推半就的意思

推:推辞;就:靠拢;接受。
一面推辞;一面接受。形容表面推辞;但内心愿意接受;假意拒绝的样子。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愿意,表面推辞。

例子与其学那俗态,半推半就,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

正音“推”,读作“tuī”,不能读作“duī”。

辨形“推”,不能写作“堆”。

歇后语 大闺女上花轿 —— 半推半就

谜语 1.(谜底:半推半就)
2.(谜底:半推半就)

半推半就的详细解释

就,本指到职、就位,俯就。引申为依随,顺从的意思。“半推半就”形容假意推辞终久俯允的样子。语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

【典源】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

但蘸著些儿麻上来,鱼水得和谐,嫩蕊娇香蝶恣采。半推半[1],又惊又爱,[2][3][4]

注解

[1]就:本指到职、就位,俯就。引申为依随,顺从的意思。

[2]檀口:明・陈继儒《枕谭・檀晕》

[3]揾:音wèn,本是用手按住,后用嘴抵住、贴住也叫揾。

[4]香腮:美人的面颊。腮,音sāi

【典故】

就,依顺,顺从的意思。“半推半就”一词出自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后来多见于明清小说之中,如《二刻拍案惊奇》、《镜花缘》。故事里,透过红娘的居中帮忙,崔莺莺和张君瑞得以在夜里无人时私会西厢房。两人在房中互诉衷情时,崔莺莺在半推半就之下,让张君瑞吻了她的腮颊。这里的“半推半就”是用来形容崔莺莺当时的心情,意指她心中早已同意,但表面上却不答应,表现出推辞、害羞的情态。后来“半推半就”被用来形容假意推辞的样子。

【书证】

  • 01.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源)
  • 02.《封神演义》第二六回:“纣王见喜媚不甚推托,乃以手抹著喜媚胸膛,软绵绵,温润润,嫩嫩的腹皮,喜媚半推半就。”
  • 03.《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慧娘初时只道是真女人,尚然心爱。如今却是个男子,岂不欢喜!况且已被玉郎先引得神魂飘荡,又惊又喜,半推半就道:『元来你们恁样欺心!』”
  • 04.《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程朝奉早已瞧科,就中取著三两多重一锭银子,塞在李方哥袖子里道:『且拿著这锭去做样,一样十锭就是了。你自家两个计较去。』李方哥半推半就的接了。”
  • 05.《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后边封出银来,光棍们半推半就的接到手里,谢了相主事狄希陈,欢声如雷而散。”
  • 06.《镜花缘》第三○回:“国王既实意送来,想来九公也实意要收的。与其学那俗态,半推半就,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

【用法】

语义形容假意推辞的样子。

类别用在“假意推却”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半推半就地,最后还是收下了钱。

经过一番半推半就,他还是收下礼物。

他先半推半就,然后才道谢坐了下来。

你喜欢这个东西就收下,不喜欢就拒绝,何必半推半就的?

对这件差事,老李虽然口有怨言,但内心必定喜欢,最后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半推半就”单字拆分
  • 拼音 bàn 部首总笔画 5
    ①二分之一。例如~圆。~百(五十,多指岁数)。②不完全的。例如多~。~岛。~透明。~脱产。③在中间。例如~空。~路上。~夜。④喻很少。例如一星~点。
  • 拼音 tuī 部首总笔画 11
    ①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动。例如~车。~搡。~拿。~倒。~敲。顺水~舟。②使用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例如~头。~土。③使事情开展。例如~广。~行( xíng )。~动。~销。④进一步想,由已知之点想到其它。例如~及。~究。~导。~论。~测。~事。⑤往后挪动(时间上)例如~延。~移。⑥辞让,脱卸。例如~让。~却。~委。~辞。⑦举荐,指出某人优点。例如~许。~重( zhòng )。~举。~崇。⑧让出,献出。例如~恩。~心置腹。
  • 拼音 jiù 部首总笔画 12
    ①凑近,靠近。例如避难~易。~着灯看书。②到,从事,开始进入。例如~位。~业。~寝。~任。~绪。~医。高~。③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例如~近。~便。~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