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指攫取名利、地位、地盘等的欲望;勃勃:旺盛的样子。
形容野心很大。
出处:清・陈天华《狮子吼》:“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国尽归他的字下。”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济度野心勃勃地说大话:“我要斩草除根,拿下厦门,踏平他的巢穴!”(华而实《汉衣冠》七)
正音:“野”,读作“yě”,不能读作“yè”。
辨形:“勃”,不能写作“渤”、“博”。
辨析:“野心勃勃”与“狼子野心”;都有狂想的欲望的意思。但“狼子野心”偏重于本性凶残;还有“用心狠毒”的意思;“野心勃勃”仅仅指“欲望的强烈。”
歇后语: 老鼠拉骆驼 —— 野心勃勃
谜语: 毒蛇做梦吞大象 (谜底:野心勃勃)
“野心”,山野中野兽之心。比喻心性放纵,难以制服。语出《左传・宣公四年》。“勃勃”,旺盛的样子。语出《淮南子・时则》。“野心勃勃”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图。
【典源】
“野心”:《左传・宣公四年》
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1]乎!”
[1]畜:音xù,养育。
“勃勃”:《淮南子・时则》
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者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衡之为度也,缓而不后,平而不怨,施而不德,[1],当平民禄,以继不足,㪍㪍(勃勃)阳阳,唯德是行,养长化育,万物蕃昌,以成五谷,以实封疆,其政不失,天地乃[3]。
[1]吊而不责:慰问而不责备。
[2]㪍㪍阳阳:旺盛清和的样子。㪍㪍,同“勃勃”。
[3]明:光明。
【典故】
“野心勃勃”系由“野心”及“勃勃”二语组合而成。 “野心”见于《左传・宣公四年》。据载,春秋楚国令尹司马子文为若敖氏的后代,其弟子良之子越椒刚出生,子文认为越椒长得像熊虎,声音似豺狼,不杀了他一定会使若敖氏灭亡。更举俗谚说:“狼子野心。”豺狼与生俱来的兽性,虽从小训练仍难以驯服,越椒就是只狼,怎么可以养育他呢!后来“野心”则引申为对名利权势的非分用心,如《淮南子・主术》:“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势;有愚质者,不可与利器。”“勃勃”见于《淮南子・时则》,文章中提及政令法度应配合天地四时,顺天而行。法令制度的运行,要权衡轻重缓急,恰当的平衡人民收入,以接济穷困的人,如此一来,政情必是“勃勃扬扬”,旺盛清和,仁德施行,万物生长茂盛、五谷丰饶,国家昌盛富足。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野心勃勃”,用来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图。
【书证】
- 01.清・江瑔〈丘仓海传〉:“日人野心勃勃,久垂涎此地,彼讵能恝然置之乎!”
- 02.《狮子吼》第一回:“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国尽归他的宇下。”
【用法】
语义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远大的企图。
类别用在“胸怀异志”的表述上。
①林董事长野心勃勃地想并吞其他公司,扩大事业版图。
②像他这样野心勃勃的政客,怎么可能放弃追求权力呢?
③老李是个野心勃勃的企业家,总是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利润。
④他野心勃勃地想把公司的所有权力都揽在手里,好为所欲为。
⑤这个军事强人野心勃勃,妄想称霸世界,最后遭到了覆灭的下场。
⑥挥别去年惨败的阴影,他今年卷土重来,并野心勃勃地誓言将抱走冠军奖杯。
-
野
拼音 yě 部首 里 总笔画 11①郊外,村外。例如~外。~景。~游。~趣。~餐。~战。四~。郊~。②界限,范围。例如分~。视~。③指不当政的地位,与“朝( cháo )”相对。例如朝~。下~。在~。~史。④不讲情理,没有礼貌。例如~蛮。粗~。⑤巨大而非分的欲望。例如~心。⑥不受约束。例如心玩儿~了。⑦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例如~生。~兽。~味。~花。~菜。 -
心
拼音 xīn 部首 心 总笔画 4①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例如~包。~律。~衰。~悸。②中央,枢纽,主要的。例如~腹。中~。③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例如~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
勃
拼音 bó,bèi 部首 力 总笔画 9①突然,忽然。例如~然(①突然,如“~~大怒”;②兴起的样子,如“~~作色”)。②变色的样子。例如~腾腾(怒气上冲的样子)。③旺盛,兴起。例如~起。~发。~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