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指加工骨头;磋:指加工象牙;琢:指加工玉石;磨:指加工石头。
原指对玉石、象牙等的细加工;现指讨论问题;取长补短。
出处:汉・王充《论衡・量知篇》:“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学术研究。
例子:盖以朋友之臧否,文艺之优劣,切磋琢磨,匪朝伊夕,抑扬去就,与众共之。(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正音:“切”,读作“qiē”,不能读作“qi”;“磨”,读作“mó”,不能读作“mò”。
辨形:“磨”,不能写作“魔”。
将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语本《诗经・卫风・淇奥》。后用“切磋琢磨”比喻互相研究讨论,取长补短,以求精进。
【典源】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1]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1]匪:通“斐”,文采华美。
【典故】
切、磋、琢、磨:分别是对于动物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四种工艺材料进行加工整治的方式。例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就是这个意思。《诗经・卫风・淇奥》一文赞美卫武公的品德,是一位具有华美文采的君子,同时又有著虚心纳谏的美德。就如同玉石工匠致力于切磋琢磨动物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工艺材料一样,在行为上精益求精;因此他的举止,庄重威严,显赫而焕发。后来“切磋琢磨”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互相研究讨论,取长补短,以求精进。
【书证】
- 01.北齐・刘昼《刘子・卷七・贵言》:“故臣子之于君父,则有献可替否讽谏之文。如交之于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义。”
- 02.《旧唐书・卷一六八・钱徽列传》:“卿大夫无进思尽忠之诚,多退有后言之谤;士庶人无切磋琢磨之益,多销铄浸润之谗。”
- 03.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进士归礼部》:“于时场籍,先两监而后乡贡,盖以朋友之臧否,文艺之优劣,切磋琢磨,匪朝伊夕,抑扬去就,与众共之。”
- 04.《朱子语类・卷二二・论语・学而篇下》:“《集注》中所谓『义理无穷』者,不是说无谄无骄至乐与好礼处便是义理无穷,自是说切磋琢磨处精而益精尔。”
- 05.《醒世恒言・卷四○・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一旦出世,遇良工匠,切磋琢磨,方始成器。”
- 06.清・叶燮《原诗・卷一・内篇上》:“苟于此数者无尤焉,此如治器然,切磋琢磨,屡治而益精,不可谓后此者不有加乎其前也。”
【用法】
语义比喻互相研究讨论,取长补短,以求精进。
类别用在“推敲钻研”的表述上。
①能常和同学们切磋琢磨,学业会进步更快。
②我们常常在球场切磋琢磨,球技因此而精进不少。
③遇到困难时,我们一起切磋琢磨,讨论解决办法。
④除了努力不懈外,与人切磋琢磨,交换心得也是必要的。
⑤在学术研讨会上,大家各就所知,互相切磋琢磨,交换心得。
⑥团队研究就是任何事情大家可以一起切磋琢磨,因此收到最大的效益。
-
切
拼音 qiē,qiè 部首 刀 总笔画 4◎用刀从上往下用力。例如~菜。~除。~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在业务、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长处,纠正缺点,如“~~琢磨”)。 -
磋
拼音 cuō 部首 石 总笔画 14◎古代称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引申为仔细商量。例如切( qiē )~。~商。 -
琢
拼音 zhuó,zuó 部首 王 总笔画 12◎雕刻玉石,使成器物,常喻用心推敲考虑、刻意求工。例如~磨。雕~(a。雕刻玉石等;b。过分地修饰文字,使人觉得不自然,如“~~之风不可长”)。~刻。~句。玉不~,不成器。 -
磨
拼音 mó,mò 部首 麻 总笔画 16①摩擦。例如~刀。~墨。~练。~砺(摩擦使锐利,喻经受磨练)。~合。研~。~漆画。②阻碍,困难。例如~难( nàn )。好事多~。③消耗,消灭。例如~损。~耗。~灭。④拖延,耗时间。例如~缠。~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