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对同一个问题各有各的看法。
例子:见仁见智,议论纷纭,却无非背后论人是非,在兆奎面前都有忌讳。(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看法各异。语本《易经・系辞上》。
【典源】
《易经・系辞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1]见之谓之[2],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3]矣!
[1]知者:有智慧的人。知,音zhì,同“智”。
[2]知:音zhì,智慧,同“智”。
[3]鲜:音xiǎn,少。
【典故】
《易经》相传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系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内容,最早只是记大自然、气象、天文等变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参考之用,一般百姓则用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为《易经》作传,才赋予它哲理上的意义,成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经》的内容充满神秘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测,由宇宙运行乃至人事生灭,都有极精辟的见解。在所引典源《易经・系辞上》中,解释了生成天地万物的“道”,说︰“阴阳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万物,这就是道。承继阴阳之道而生成万物的就是善,而成就万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义道德。有仁德的人见到此道,就认为是仁;有智慧的人体会此道,就认为是智。百姓虽然日常受用此道,却不知晓。因此君子之道虽然涵盖万有,知道的人却很少啊!”后来“见仁见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看法各异。
【书证】
- 01.明・黄道周《榕坛问业》卷一一:“某云:『中人认得上语,便是上人;上语落在中人,不失中语也。性道文章,随人略领,见仁见智,何必齐观!』”
- 02.清・程廷祚《大易择言・卷一三・复卦》:“论复之为卦一阳处乎极下,而动体已萌。……两家各执其是,不无见仁见智之弊,当以石涧之论折衷之。”
- 0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七二・集部・别集类二五・东岩集》:“至其论《中庸》分八节,独不用朱子之说,则见仁见智,各有所得。”
- 04.明・黄道周《榕坛问业》卷二:“中人认得上语,便是上人;上语落在中人,不失中语也。性道文章,随人略领,见仁见智,何必齐观。”
- 05.清・程廷祚《大易择言・卷一三・复卦》:“论复之为卦,一阳处乎极下,而动体已萌。......两家各执其是,不无见仁见智之弊,当以石涧之论折衷之。”
【用法】
语义形容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看法各异。
类别用在“看法不同”的表述上。
①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外星人?这个问题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②在研讨会上,大家对此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讨论得十分热烈。
③这个问题不一定有正确答案,大家不过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罢了!
④讨论问题时,由于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不同,见仁见智的现象是常有的。
⑤对于彩券的发行,是否会影响社会风气的问题,各方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⑥我们为求慎重,应该多方采纳各界见仁见智的看法,再来评估政策的可行性。
-
见
拼音 jiàn,xiàn 部首 见 总笔画 4①看到。例如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②接触,遇到。例如怕~风。~习。③看得出,显得出。例如~效。相形~绌。④(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例如~上。~下。⑤会晤。例如会~。接~。⑥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例如~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⑦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例如~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仁
拼音 rén 部首 亻 总笔画 4①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例如~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②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例如核桃~儿。③姓。 -
智
拼音 zhì 部首 日 总笔画 12◎聪明,见识。例如~力。~慧。~商。~育。~能。~谋。才~。机~。理~。明~(①考虑问题周到、严密;②有远见)。足~多谋。利令~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