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见利忘义的解释
jiàn wàng

见利忘义

jiàn lì wàng yì

ㄐㄧㄢˋ ㄌㄧˋ ㄨㄤˋ ㄧˋ

見利忘義

临财苟得 利令智昏 利欲薰心 唯利是图 见钱眼开 财迷心窍

临财不苟 仗义疏财 舍生取义 见义勇为 见利思义 轻财好义

见利忘义的意思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形容人贪财自私。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樊郦滕灌靳周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正音“见”,读作“jiàn”,不能读作“xiàn”。

辨形“利”,不能写作“力”;“忘”,不能写作“妄”。

辨析见利忘义”和“利令智昏”;都含有“为私利而做坏事”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不同在于:①“见利忘义”的“利”;一般指钱财或其他物质上的好处;“利令智昏”的“利”;一般指私利;范围广。②“见利忘义”有“忘义”;忘记正义的意思;“利令智昏”的“智昏”即头脑糊涂的意思。

歇后语 拾钱不识街坊 —— 见利忘义

谜语 见钱不认朋友 (谜底:见利忘义)

故事 西汉时期,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吕氏安排吕产、吕禄掌握国家大权,不得人心。吕后死后,老臣周勃、陈平想办法铲除吕家势力,就请老丞相郦商的儿子郦寄出面约他的好朋友吕禄外出打猎,借机杀掉吕禄,郦寄被封为大将军。

见利忘义的详细解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语出《汉书・卷四一・樊哙等列传》。△“利令智昏”、“见利忘亲”

【典源】

《汉书・卷四一・樊哙等列传》

赞曰:“仲尼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言士不系于世类也。语曰:『虽有兹基,不如逢时。』,信矣!樊哙、夏侯婴、灌婴之徒,方其鼓刀仆御贩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勤)[勒〕功帝籍,庆流子孙哉?[1]时,天下以[2]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若寄父为功臣而又执劫,虽摧吕禄,以安社稷,谊存君亲,可也。”

注解

[1]孝文:刘恒(公元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之子,继汉惠帝即位。施政采黄老治术,尊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仁慈恭俭,废除残酷的刑罚。天下丰殷,四境和平。

[2]郦寄:汉朝人,字况,生卒年不详。

【典故】

汉高祖过世后,即位的惠帝生性懦弱,由母亲吕后掌握政权,其间残害刘氏亲属,大力提拔吕氏宗亲。吕后一死,宰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想趁机铲除吕氏外戚的势力,但是周勃一直无法顺利入主当时由吕禄掌管的北军。陈平和周勃知道郦寄和吕禄是好友后,就挟持郦寄的父亲郦商,要他骗吕禄出游,郦寄没办法,只好答应。周勃入据北军后,先诛杀吕禄,接著一一铲除朝中吕氏势力,使得汉文帝顺利的继位。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这则历史事件,并且做下评论:汉文帝时,天下人都认为郦寄不顾道义,出卖朋友。但郦寄会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救父亲,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定,不能说他出卖朋友,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后来“见利忘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书证】

  • 01.《汉书・卷四一・樊哙等列传》:“赞曰:『……当孝文之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源)
  • 02.《晋书・卷一二九・沮渠蒙逊载记》:“史臣曰:『……然而见利忘义,苞祸灭亲,虽能制命一隅,抑亦备诸凶德者矣。』”
  • 03.《法苑珠林》卷七四:“故临财苟得,非谓哲人;见利忘义,匪成君子。”
  • 04.唐・王勃〈送劼赴太学序〉:“若意不感慨,行不卓绝,轻进苟动,见利忘义,虽上一阶、履半级,何足恃哉!”
  • 05.明・徐?《杀狗记》第三六出:“柳龙卿、胡子传见利忘义,反复小人,著枷号市曹三个月。”
  • 06.《西游记》第八○回:“似你这个重色轻生,见利忘义的馕糟,不识好歹,替人家哄了招女婿,绑在树上哩!”
  • 07.《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似这等人,也算做穿窬小人中大侠了。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 08.《红楼梦》第五六回:“探春笑道:『虽如此,只怕他们见利忘义。』”

【用法】

语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贬义。

类别用在“贪财图利”的表述上。

例句

做人要讲义气,不能见利忘义

你这样见利忘义,没人敢和你做朋友。

见利忘义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他一向见利忘义,贪污、收贿样样都来。

他虽然很能干,但见利忘义,得小心提防。

只要有钱,这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什么都肯做。

这个见利忘义的人,你还跟他合作,哪天被出卖了都不知道。

“见利忘义”单字拆分
  • 拼音 jiàn,xiàn 部首总笔画 4
    ①看到。例如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②接触,遇到。例如怕~风。~习。③看得出,显得出。例如~效。相形~绌。④(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例如~上。~下。⑤会晤。例如会~。接~。⑥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例如~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⑦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例如~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拼音部首总笔画 7
    ①好处,与“害”“弊”相对。例如~弊。~害。~益。~令智昏。兴~除弊。②使顺利、得到好处。例如~己。~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③与愿望相符合。例如吉~。顺~。④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例如~刃。~刀。~剑。~落。~口巧辩。⑤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例如~息。~率( lǜ )。一本万~。⑥姓。
  • 拼音 wàng 部首总笔画 7
    ◎不记得,遗漏。例如~记。~却。~怀。~我。~情。~乎所以。
  • 拼音部首总笔画 3
    ①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例如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②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例如~举。~务。~愤。~演。见~勇为。③情谊。例如~气。恩~。~重如山。④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例如意~。含~。释~。微言大~。⑤指认为亲属的。例如~父。⑥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例如~齿。~肢。⑦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