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豁然贯通的解释
huò rán guàn tōng

豁然贯通

huò rán guàn tōng

ㄏㄨㄛˋ ㄖㄢˊ ㄍㄨㄢˋ ㄊㄨㄥ

豁然貫通

恍然大悟 茅塞顿开 豁然大悟 豁然开朗 顿开茅塞

一窍不通 大惑不解 百思不解

豁然贯通的意思

豁然:开阔通达的样子;贯:贯穿;通:通晓。
一下子就彻底明白;通晓了。

出处宋・朱熹《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学问、事理等方面。

例子听了他对时局的分析,同志们都有豁然贯通的感觉。

正音“豁”,读作“huò”,不能读作“huō”。

辨形“贯”,不能写作“惯”。

谜语 大悟 (谜底:豁然贯通)

豁然贯通的详细解释

因对事理领悟通晓,而能全盘理解。语出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五章》。△“恍然大悟”

【典源】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五章》

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1]之久,而一旦[2]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解

[1]用力:努力。

[2]豁然:觉悟,领悟的样子。

【典故】

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闽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二书,成为后来历朝学子必读的教科书。他的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世人常以“程朱学派”称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为之作注。《大学》之道在于阐发为人修养、处世的道理,包含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大纲领,“止、定、静、安、虑、得”六个修养程序,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实践条目。此章为朱熹进一步解说“格物致知”的道理。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要推广我们的知识,去穷究每一事物的义理。人心是灵明的,是具有识见的,每一个事物也都有它的道理,只是我们都没有将事理研究澈底,使得知识无法达到完善的境界。所以教学一定要让求学之人,运用已知的道理做基础,更进一步的去钻研穷究,以求造诣达于极点。努力研究的时间久了,自然有一天会“豁然贯通”,也就是顿时领悟明白,贯串了前后的事理。这样一来,对于一切事物的内外大小,无不通晓。这就是穷究事物的义理,也是达于知识的极点。后来从这里摘录出“豁然贯通”这句成语,用来指因对事理领悟通晓,而能全盘理解。“豁然”一词本来指的就是由闭塞而开朗的样子,如“豁然开朗”就是这个意思。用于道理的了解方面,则有如茅塞顿开,是一种觉悟、领悟的心境转变过程,因此和“豁然贯通”相似的成语,如:“豁然大悟”、“豁然开悟”、“豁然省悟”等都有此义。

【书证】

  • 0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五章》:“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源)
  • 02.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三折:“你儿在学数年,未明性理,若文章显耀,一旦豁然贯通,你儿自此之后,朝夕勤学,母亲且恕其过也。”
  • 03.《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我方才一时迂执,守经而不能达权;恰才听了张家姑娘这番话,心中豁然贯通。”
  • 04.《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梅飏仁因想借此做番事业,便把札文,反复细看。看了十来遍,忽然豁然贯通,竟悟出一个道理来。”

【用法】

语义因对事理领悟通晓,而能全盘理解。

类别用在“领会贯通”的表述上。

例句

经过大师的指点,我对这套魔术的诀窍才豁然贯通

老子“无为”的哲理经老师讲解后,我便豁然贯通了。

看到他露出会心的微笑,我就知道他对这问题,已经豁然贯通了。

要没有你的指点,我就是一味苦思,也无法对这个道理豁然贯通

我亲自到埔里参观了手抄纸厂之后,对宣纸的制作过程才豁然贯通

【辨识】

同义“豁然贯通”及“恍然大悟”都有领悟了解的意思。

异义“豁然贯通”侧重于对事物全盘了解;“恍然大悟”侧重于猛然醒悟的理解,通常带有惊叹的情绪。

例句
豁然贯通恍然大悟例句
我亲自到埔里参观了手抄纸厂之后,对宣纸的制作过程才豁然贯通
这件事我本来弄不清楚,经他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大悟,当然不再反对。
“豁然贯通”单字拆分
  • 拼音 huō,huò,huá 部首总笔画 17
    ①残缺,裂开。例如~口。~子(残缺的口子)。②摒弃;舍却。例如~出性命。
  • 拼音 rán 部首总笔画 12
    ①对,是。例如~否。不~。不以为~。②以为对,答应,信守。例如~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③这样,如此。例如当~。~后。~则。④表示一种语气(①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②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⑤用于词尾,表示状态。例如显~。忽~。飘飘~。⑥同“燃”。
  • 拼音 guàn 部首总笔画 8
    ①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朽而不可校”。腰缠万~。②穿,通,连。例如~穿。~串。~通(➊连接,沟通;➋对学术等全部透彻地了解)。连~。~注。~彻。~珠(连珠成串,常用来形容声音的圆润动听)。鱼~而入。③古同“惯”,习惯。④原籍,出生地。例如籍~。⑤姓。
  • 拼音 tōng 部首总笔画 10
    ①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例如~风。~天。~气。~宵。~行。~过。~衢。贯~。四~八达。曲径~幽。②懂得,彻底明了。例如~晓。~彻。~今博古。~情达理。③传达。例如~令。~讯。~报。~告。~知。~缉。~谍。④往来交接。例如~敌。~商。~邮。~融。~假( jiǎ )(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沟~。⑤普遍、全。例如~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论。~体。~身。~读。~常。~病。~盘。普~。⑥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例如~奸。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