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困难就退却下来。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例子: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邹韬奋《经历 新饭碗问题》)
正音:“难”,读作“nán”,不能读作“nàn”。
辨析:“知难而退”与“畏葸不前”有别:“知难而退”侧重于形容退却:“畏葸不前”侧重于形容害怕。
谜语: 危地马拉 (谜底:知难而退)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
作战时遇形势不利就先行退兵。◎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后用“知难而退”泛指行事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或应伺机退却。
【典源】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1]曰:『[2]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3]。』此三志者,[4]之谓矣。”
[1]《军志》:周代的兵书,现已亡佚。
[2]允当:公平适当。
[3]不可敌:不可与之为敌。
[4]晋:周代诸侯国。春秋时据有今山西省大部分与河北省西南地区,地跨黄河两岸。后为韩、赵、魏三家所分,遂亡。
《左传・宣公十二年》
夏,六月,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及河,闻郑既及楚平,桓子欲还,曰:“无及于郑而勦民,焉用之?楚归而动,不后。”随武子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不为是征。……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
【典故】
“知难而退”原是古代兵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作战时应随机应变,遇形势不利就先行退兵。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及《左传・宣公十二年》中都引录了这个术语。春秋时代,晋、楚为最两个最大的国家,彼此都无不想击败对方以争夺霸权,常藉其他小国之名向对方开战。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楚成王出兵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于是准备向楚国开战。楚成王得知这个消息,便立刻命令军队撤离,他说:“千万不要和晋国军队交战!晋文公重耳登基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尝尽各种艰难险阻,也详知民情。而今上天赐予天命,我们怎么能以人力违逆天意呢?《军志》里说:『如果对方是适当的人选,就应该退兵。』又说:『知道形势不利就应先行退却。』又说:『不要与有德者为敌。』这三者都针对晋国来说的啊!”楚成王话中的“知难而退”,即是引自兵书《军志》。另外,典源又见《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容则是表述楚国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援郑,但晋军抵达前郑国就已投降,晋军统帅荀林父(fǔ)于是打算班师回朝。当时,中军副将先縠(hú)不同意,主张追击楚军,上军主将士会劝他说:“一个国家若是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章、礼仪都具备,那就不应与他为敌。楚国现在正是这样,我们如何能与他为敌?何况,看到有可乘之机就前进,看到形势不利就先退却,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会的这番话,其中也用到“知难而退”一语,在《左传》的这两个篇章里,此语所表述的都是一种战略运用。后来“知难而退”则被用来泛指行事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或应伺机退却。
【书证】
- 01.《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源)
- 02.《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源)
- 03.《吴子・料敌》:“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 04.《艺文类聚・卷二三・人部七・鉴诫》引三国魏・王昶〈家诫〉:“若乐毅帅弱燕之众,东破强齐,收七十余城,其功盛矣,知难而退,保身全名。”
- 05.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夫无难而退,谦也;知难而退,宜也,非谦也。”
- 06.《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你看这群贼,要果然得著这位姑娘些底细,就此时认些晦气走了,倒也未尝不是知难而退。”
- 07.《冷眼观》第一回:“我心中本来有点瞧不起这一班人,他既知难而退,正合我的意思。”
【用法】
㈠
语义作战时遇形势不利则行退兵。
类别用在“残弱怯战”的表述上。
①敌军见到我军兵力强大,便知难而退,开始撤军。
②只要我方继续加强防御工事,对方屡攻不进,就会知难而退。
㈡
语义指行事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或应伺机退却。
类别用在“顾忌畏缩”的表述上。
①想要成就事业,必须冒险犯难,不能有知难而退的想法。
②既然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该知难而退,何必硬撑呢?
③这次试炼的条件很严格,目的就是希望没能力的人知难而退。
④相亲时,她故意说一些让对方难堪的话,就是要对方知难而退。
-
知
拼音 zhī,zhì 部首 矢 总笔画 8①晓得,明了。例如~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②使知道。例如通~。~照。③学识,学问。例如~识,求~。无~。④主管。例如~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⑤彼此了解。例如相~。~音。~近。⑥彼此了解、交好的人。例如故~(老朋友)。 -
难
拼音 nán,nàn,nuó 部首 隹 总笔画 10①不容易,做起来费事。例如~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②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例如~免。~为。~保。~怪。~倒( dǎo )。~道。~能可贵。③不好。例如~听。~看。 -
而
拼音 ér 部首 而 总笔画 6①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②连词(①表平列,如“多~杂”。②表相承,如“取~代之”。③表递进,如“~且”。④表转折,如“似是~非”。⑤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⑦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③表(从……到……)例如从上~下。 -
退
拼音 tuì 部首 辶 总笔画 9①向后移动,与“进”相对。例如~步。~路。~却。~让。倒~。②离开,辞去。例如~席。~伍。~职。~休。引~。③送还,不接受,撤销。例如~还。④脱落。例如~色。~毛。减~。⑤和柔的样子。例如~然。⑥迟缓,畏缩:“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