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进行;教:教育。
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 女教》:“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正音:“教”,读作“jiào”,不能读作“jiāo”。
辨形:“施”,不能写作“师”。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导他们。子路问他听到正确意见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让他先请示一下父兄,而对冉有说可以立即照做。学生公西华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为人谦让应鼓励,子路轻率刚猛要慎重行事。
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语本《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
【典源】
#《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
[1]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1]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另可参考: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为政》
【典故】
孔子晚年回到了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并从事教育工作,不但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有许多创新的教育观,其中“因材施教”的主张对后世影响至巨。例如《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子游、子夏曾分别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给了两人不同的答案。子游虽能奉养父母,但少了敬,所以孔子回答时,强调了“敬”的重要。子夏在侍亲态度欠佳,所以孔子强调愉悦容色的重要。也就是说两人虽然问了一样的问题,但孔子针对个别欠缺的部分作回应,所以会有不同的答案。另外,在〈雍也〉篇中孔子直接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也说明了应依循个别的不同资质予以施教,才能有成效。孔门弟子三千,分列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科,程颐认为便是依其资质与能力而分,所以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程颐的这段话见载于《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后来“因材施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说明教育者必须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
【书证】
- 01.清・陈廷敬《日讲四书解义・论语解义・卷五》:“此一章书是言因材施教之意也。孔子曰凡人资质有高下,学问有浅深。教人者,当观其力量如何,不可以概施也。”
- 02.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八・女教》:“将中国诸经、列传、训诫女子之书,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 03.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一・郡守田南山先生嵓》:“田嵓……讲学于资寿寺,正以率物,因材施教。凡及门者,皆有造泉,士多争师之。”
【用法】
语义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
类别用在“因人而育”的表述上。
①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予以因材施教。
②孔子是历史上最早实行因材施教理念的教育家。
③老师们应该因材施教,否则可能会扼杀许多学生的个别发展。
④李老师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学生。
⑤每个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质,如何因材施教是所有父母们的共同问题。
⑥同一家庭的孩子,智力、兴趣、性格等也各不相同,父母应该要因材施教。
⑦小班教学的优点,是让老师更可依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来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
-
因
拼音 yīn 部首 囗 总笔画 6①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例如原~。~素。~果。病~。②理由。例如~为( wèi )。~而。③依,顺着,沿袭。例如~此。~之。~循(a.沿袭;b.迟延拖拉)。~噎废食。陈陈相~。 -
材
拼音 cái 部首 木 总笔画 7①木料,泛指一切原料或资料。例如~料。教( jiào )~。素~。题~。就地取~。②能力,资质。例如~干( gàn )。大~小用。因~施教( jiào )。③棺木。例如寿~。 -
施
拼音 shī 部首 方 总笔画 9①实行。例如~工。~政。设~。~展。~教( jiào )。~为( wéi )。~威。实~。措~(办法)。发号~令。②用上,加工。例如~肥。~粉。③给予。例如~礼。~诊。~恩。④姓。 -
教
拼音 jiào,jiāo 部首 攵 总笔画 11①指导,训诲。例如~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②使,令。例如风能~船走。③指“宗教”例如~士。~主。~皇。~堂。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