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办事。
处理事情只凭个人一时的情绪。
出处:清・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初稿》:“潜心力行,以求实得,始知曩日意气用事,刻意破除,久归平贴。”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做事前不三思而行,而是意气用事,往往会把好事办坏。
正音:“事”,读作“shì”,不能读作“sì”。
辨形:“意”,不能写作“义”。
处理事务但凭情绪,缺乏理智。※语或出明・唐顺之〈寄黄士尚书〉。
【典源】
※明・唐顺之〈寄黄士尚书〉(据《唐荆川先生文集》卷六引)
弟近来深觉往时意气[1],脚根不实之病,方欲洗涤心源,从[2]处著工夫。待其久而有得,则思与乡里后进、有志之士共讲明焉,一洗其蚁膻鼠腐、争势竞利之陋,而还其青天白日、不欲不为之初心。
[1]用事:处理事务。
[2]独知:独,独处。知,致知。
【典故】
“意气用事”是指一个人凭意气处理事务。这句成语见用于明・唐顺之的〈寄黄士尚书〉。唐顺之(公元1507—1560),明武进人,字应德,一字义修,学者称“荆川先生”。是明代重要的散文家,提倡唐宋古文,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的代表。这篇〈寄黄士尚书〉,唐顺之深觉自己以前处理事务只凭情绪而缺乏理智,导致基础空虚、不踏实的弊病,因此现今想要洗涤心境,摆脱束缚,在慎独、致知处下功夫。后来“意气用事”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指处理事务但凭情绪,缺乏理智。
【书证】
- 01.明・唐顺之〈寄黄士尚书〉:“弟近来深觉往时意气用事,脚跟不实之病,方欲洗涤心源,从独知处著工夫。”(源)
- 02.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二三・宋辽金史・宋史各传回护处》:“世忠固一代名将,然少年时意气用事,亦多有可议者。”
- 03.清・陈确〈寄吴裒仲书〉:“所惧伤手足之情者,仍是意气用事,不能以至诚相感,故有此患耳。”
- 04.《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
【用法】
语义处理事务但凭情绪,缺乏理智。
类别用在“冲动行事”的表述上。
①他的个性冲动,经常意气用事,徒增困扰。
②这件事情关系重大,你可千万不能意气用事!
③一个容易意气用事的人,是无法托付他重要任务的。
④为人排解纠纷应该要冷静沉著,绝对不可以意气用事。
⑤你这种意气用事的处理方式,只会为自己惹来更多麻烦。
⑥他曾经意气用事,顶撞了老王,幸好老王大人大量,没有跟他计较。
【辨识】
形音“意气”指情绪。意,音|ˋ。不可写作“义”。
-
意
拼音 yì 部首 心 总笔画 13①心思。例如~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先。~在言外。②心愿,愿望。例如~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③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例如春~。诗~。惬~。情~。~境。④料想,猜想。例如~料。~想。~外。 -
气
拼音 qì 部首 气 总笔画 4①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例如~体。②呼吸。例如没~了。~厥。~促。~息。一~呵成。③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例如~候。~温。~象。④鼻子闻到的味。例如~味。臭~。⑤人的精神状态。例如~概。~节。~魄。~派。~馁。⑥怒,或使人发怒。例如不要~我了。~恼。~盛( shèng )。忍~吞声。⑦欺压。例如受~。⑧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例如~功。~血。~虚。⑨中医指某种症象。例如痰~。湿~。⑩景象。例如和~。~氛。~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
用
拼音 yòng 部首 用 总笔画 5①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例如使~。~心。~兵。~武。②可供使用的。例如~品。~具。③进饭食的婉辞。例如~饭。④花费的钱财。例如费~。~项。~资。⑤物质使用的效果。例如功~。有~之才。⑥需要(多为否定)例如不~多说。⑦因此。例如~此。 -
事
拼音 shì 部首 一 总笔画 8①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例如~情。~件。~业。②变故。例如~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③职业。例如谋~(指找职业)。④关系和责任。例如你走吧,没你的~了。⑤办法。例如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⑥做,治。例如不~生产。无所~事。⑦服侍。例如~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