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一日三秋的解释
sān qiū

一日三秋

yī rì sān qiū

ㄧ ㄖˋ ㄙㄢ ㄑㄧㄡ

寸阴若岁

一刻千金

一日三秋的意思

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年。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出处南朝・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形容思念殷切。

例子第一次一个人出门在外,非常想家,真是一日三秋,恨不得插翅而归。

正音“三”,读作“sān”,不能读作“shān”。

谜语 最短的季节 (谜底:一日三秋)

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个热恋的多情人,他与情人即使分离短暂的时间,都觉得是很长一段时间。他想象自己的恋人正在采葛、萧、艾,虽然离开才一天,他觉得上是三年,就像诗中描写的那样:“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三秋的详细解释

虽只一日不见,却好像隔了好久的时间。比喻思念心切。语本《诗经・王风・采葛》。

【典源】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1]兮,一日不见,如[2]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解

[1]萧:一种香草。即艾蒿。

[2]三秋:旧有指三个秋季九个月、一个秋季三个月或三年等不同的说法。其实古人常用“三”表示多数,甚至用作无尽之词。此诗中的“三月”、“三秋”、“三岁”,虽可语译为“无穷个月”、“无穷个秋”、“无穷个年”,但都指时间的无限长久,表示无尽的相思,意义是一样的。

【典故】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抵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采葛〉一诗刻划恋人间的相思之情,内容是:那个人采葛去了,一天没有相见,像是隔了无穷月啊!那个人采艾蒿去了,一天没有相见,像是隔了无穷季啊!那个人采艾草去了,一天没有相见,像是隔了无穷年啊!全诗描述一对分隔两地恋人的相思之情,将分离的感受用度日如无限长久来表达,生动刻划了殷切思念的心情。后来“一日三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思念心切。

【书证】

  • 01.《艺文类聚・卷三二・人部一六・闺倩》引南朝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
  • 02.宋・黄庭坚〈寄怀蓝六在延平〉诗:“与君千里共明月,思子一日如三秋。”
  • 03.《隋唐演义》第二二回:“若是知心义盟好友,偶然别去,真是一日三秋,常要寻著个机会相聚。”
  • 04.《红楼梦》第八二回:“好容易熬了一天,这会子瞧见你们,竟如死而复生的一样。真真古人说『一日三秋』,这话再不错的。”

【用法】

语义比喻思念心切。

类别用在“思念依恋”的表述上。

例句

想念好友,难免有一日三秋之感。

他俩结婚后,仍是聚少离多,过的是牛郎织女一日三秋的生活。

自从与妳分别之后,犹如一日三秋,恨不得立即插翅飞到妳身边。

热恋中的情侣,总盼时刻相聚,短暂分离,当然有如一日三秋呀!

自从丈夫离家后,她天天望君早归,宛如一日三秋,这种心情,旁人很难体会。

才从高中毕业分别没有几天,就接到同学一堆的卡片,看来大家都有一日三秋的感觉呢!

“一日三秋”单字拆分
  • 拼音部首总笔画 1
    ①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②纯;专。例如专~。~心~意。③全;满。例如~生。~地水。④相同。例如~样。颜色不~。⑤另外的。例如蟋蟀~名促织。⑥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例如算~算。试~试。⑦乃;竞。例如~至于此。⑧部分联成整体。例如统~。整齐划~。⑨或者。例如~胜~负。⑩初次。例如~见如故。⑪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 拼音部首总笔画 4
    ①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例如~月星辰。~晷( guǐ )(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②白天,与“夜”相对。例如~班。③天,一昼夜。例如多~不见。今~。~程。④某一天。例如纪念~。⑤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⑥时候。例如春~。往~。⑦每天,一天一天地。例如~记。~益。⑧特指“日本国”。
  • 拼音 sān 部首总笔画 3
    ①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例如~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②表示多次或多数。例如~思而行。~缄其口。
  • 拼音 qiū 部首总笔画 9
    秋,汉字,象形字,甲骨文中的“秋”字像是一只蟋蟀的形状,因为蟋蟀在秋天鸣叫,所以用以表示秋季。秋天,一年四季之一,位于夏季之后,冬季之前,是收获的季节。在秋天,天气渐凉,昼夜温差加大,树叶由绿转黄,最终飘落,农作物成熟,人们开始收割。秋字也常用来形容人的情绪,如“愁绪”、“秋思”,以及成语“一叶知秋”,意指通过细微的变化预知大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