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
例子:旧社会,一些穷人为了逃避债务,隐姓埋名,流落他乡。
正音:“隐”,读作“yǐn”,不能读作“wěn”。
辨形:“姓”,不能写作“性”。
谜语: 谜中人 (谜底:隐姓埋名)
隐瞒姓名,不让别人知道真实的身分。#语出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晦迹埋名”
【典源】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据《元曲选》引)[1]
[太白云〕我看二位都是读书君子,方今圣朝以贤良方正取士,二位不去求名应举,却是隐遁山林,为著何来?[正末云〕小生与兄弟慕山林幽雅,遂有终焉之意。那为官的,我怎么学他?[唱〕……【青歌儿】空一带江山,江山如画;止不过饭囊,饭囊衣架。塞满长安乱似麻,每日价大纛高牙。冠盖头踏,人物不撑达,服色尽奢华。心行更奸猾,举止少谦洽。纷纷扰扰由他,多多少少欺咱,言言语语参杂,是是非非交加。因此上不事王侯,[2],隐姓埋名做[3],学耕稼。
[1]典故或见于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
[2]不求闻达:不追求名誉显贵。见“不求闻达”。
[3]庄家:农家、庄稼人。庄,同“庄”。
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
当初你寄书来,要见谢金莲,元来是个妓女。我怕你迷恋烟花,堕了你进取之志,是我分付张千,则说谢金莲嫁了人也。贤弟,你在后花园中书房里安下,我却暗暗的著此妇人,只做采花,与你相见。他不是别人,则他便是谢金莲。著他隐姓埋名,假说做王同知的女儿,后来又著三婆说他是鬼,迷死了他的儿子。以此贤弟吃惊,不辞而去了。我将这妇人乐籍上除了名字,另置别馆。今日贤弟来到,伏侍你,犹然不认的他,说兀的做甚?
【典故】
元朝王子一写的《误入桃源》杂剧中,描述汉明帝时有二个书生刘晨、阮肇,他们为逃避乱世,在天台山下隐居修道。一日采药迷路,偶遇太白金星化身的樵夫,太白金星问他们为何不去求取功名,却在山中隐居修道。刘晨、 阮肇回答说:“这几年天下荒乱,干戈并起,官场黑暗险恶,所以避入山中修行。如此便不必管外界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隐姓埋名,作一个庄稼人,与麋鹿鱼虾为伴,悠闲地过日子。”“隐姓埋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被用来指隐瞒姓名,不让别人知道真实的身分。
【书证】
- 01.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他不是别人,则他便是谢金莲。著他隐姓埋名,假说做王同知的女儿。”
- 02.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做庄家,学耕稼。”(源)
- 03.《西游记》第七三回:“我隐姓埋名,更无一人得知,你却怎么知道?”
- 04.《封神演义》第八九回:“我与你兄弟可将太庙中二十八代神主负往他州外郡,隐姓埋名,以存商代禋祀,不令同日绝灭可也。”
- 05.《三侠五义》第五四回:“此话说至此,明露著叫展爷从此后隐姓埋名,再也不必上开封府了。”
【用法】
语义隐瞒姓名,不让别人知道真实的身分。
类别用在“隐瞒身分”的表述上。
①范蠡既佐句践灭吴,便离越适齐,从此隐姓埋名,泛游江湖。
②他在大事底定之后功成身退,从此隐姓埋名,做个与世无争的人。
③退休后,他像个隐姓埋名的人,住在深山里过著闲云野鹤的生活。
④为了躲避仇家的追杀,他只好逃到国外,隐姓埋名地过著寂寞的日子。
⑤因为不堪盛名之累,他不得不隐姓埋名,暂时避居山林,图个耳根清净。
-
隐
拼音 yǐn,yìn 部首 阝 总笔画 11①藏匿,不显露。例如~藏。~匿。~居。~士。~讳。②伤痛。例如~恻。③怜悯。例如恻~之心。 -
姓
拼音 xìng 部首 女 总笔画 8①表明家族的字。例如~氏。~名。贵~(询问对方姓氏的敬辞)。②平民。例如万~。老百~。 -
埋
拼音 mái,mán 部首 土 总笔画 10①葬。例如~葬。②把东西放在坑里用土、雪、落叶盖上。例如掩~。~地雷。③隐藏。例如~没( mò )。~伏。~头。隐姓~名。 -
名
拼音 míng 部首 夕 总笔画 6①人或事物的称谓。例如~字。~氏。~姓。~义。~分( 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②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③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例如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④叫出,说出。例如不可~状。⑤声誉。例如~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⑥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例如~人。~士。~师。~将( 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⑦占有。例如不~一文。⑧量词,用于人。例如三~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