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答应的声音。
一声呼唤就有许多人答应。形容权势显赫;仆从很多。
出处:唐・拾得《诗》:“人生浮世中,个个愿富贵;高堂车马多,一呼百诺至。”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罗公独坐当中,一呼百诺,掌着生杀之权。(清・孔尚任《桃花扇 哭主》第十三回)
正音:“诺”,读作“nuò”,不能读作“ruò”。
辨析:“一呼百诺”与“一呼百应”有别:“一呼百诺”比“一呼百应”适用范围小;仅在“一呼百应”形容声势显赫;仆从众多时才相同。
在上位者一呼唤,在下位者则连声应诺。形容恭敬顺从。语本《韩诗外传》。后用“一呼百诺”形容权势显赫,随从盛多。
【典源】
《韩诗外传》(据《群书治要》卷八引)
智如原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檠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1],一呼再诺者,人[2]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
[1]当前快意:在人面前投合对方的心意。
[2]隶:地位卑贱或供人役使的人。
【典故】
“一呼百诺”原作“一呼再诺”。《韩诗外传》为西汉时韩婴所著。韩婴,西汉燕人,生卒年不详,武帝时为博士。是汉初传《诗》三家之一的《韩诗》创始人,其学称为“韩诗”。著有《韩诗内传》、《韩诗外传》、《韩故》等,现今仅存《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是韩婴借《诗》来发挥他的政治思想,所述多为道德说教、伦理规范、诸子杂说等,一般于文末引一句恰当的《诗经》做结论,以支持他的观点。它对《诗经》而言,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只是使诗句成为一种比喻,而借以叙事说理。这一篇举例说明了君臣之间的关系。韩婴认为智慧像有源头的泉水一样,永不竭尽。行为可以做为他人表率的人,是老师。智慧和行为可以辅助教导别人的,是朋友。依据法则做事,谨守职责,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官吏。在人面前,投合对方的心意,对方一呼唤,连声应诺,这就是奴隶。所以上等的君主以老师为辅佐,中等的君主以朋友为辅佐,而下等的君主是以官吏为辅佐,至于将使国家危亡的君主则是以奴隶为辅佐。后来“一呼百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权势显赫,随从众多。“一呼百诺”较早的书证如《全唐诗・卷八○七・拾得诗五二首之五○》:“人生浮世中,个个愿富贵。高堂车马多,一呼百诺至。”
【书证】
- 01.《全唐诗・卷八○七・拾得诗五二首之五○》:“人生浮世中,个个愿富贵。高堂车马多,一呼百诺至。”
- 02.元・无名氏《南牢记》第一折:“厅上一呼百诺应,白金横带锦袍宽。”
- 03.明・张景《飞丸记》第二二出:“冷凄凄餐寒卧风,忙碌碌箕帚无闲空。香袖笼,慇懃捧玉钟,一呼百诺,百诺增惭悚,暮鼓晨钟耳悬心恐。”
- 04.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三出:“罗公独坐当中,一呼百诺,掌著生杀之权。”
- 05.《隋唐演义》第一四回:“你看我这姑爷五旬以外,须发皓然,著一品服,掌生杀之权,一呼百诺,大丈夫定当如此。”
【用法】
语义形容权势显赫,随从众多。
类别用在“地位显要”的表述上。
①老将军一直很怀念过去那一呼百诺的军旅生活。
②看他身边那些狐群狗党,一呼百诺,就知道他不是个正经人。
③想当年,他一呼百诺,多威风;到如今,寒灯孤影,好凄凉!
④古时官吏出巡,往往侍卫仪仗前呼后拥,一呼百诺,好不威风!
⑤即使你过去是个一呼百诺的大将军,也必须顺应眼前的局势,扮演好马前卒的角色。
-
一
拼音 yī 部首 一 总笔画 1①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②纯;专。例如专~。~心~意。③全;满。例如~生。~地水。④相同。例如~样。颜色不~。⑤另外的。例如蟋蟀~名促织。⑥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例如算~算。试~试。⑦乃;竞。例如~至于此。⑧部分联成整体。例如统~。整齐划~。⑨或者。例如~胜~负。⑩初次。例如~见如故。⑪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
呼
拼音 hū 部首 口 总笔画 8①喊。例如~喊。~声。~吁。~天号( háo )地。②唤,叫。例如~唤。~叫。~应。~朋引类(招引同类的人,共同做坏事)。③往外出气,与“吸”相对。例如~气。~吸。④象声词。例如~地跳起来。⑤姓。 -
百
拼音 bǎi 部首 一 总笔画 6①数名,十个十(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佰”代)例如~步穿杨。~儿八十。~分比。②喻很多。例如~草。~货。~姓(人民)。~般。~炼成钢。~无聊赖。~废俱兴( xīng )。 -
诺
拼音 nuò 部首 讠 总笔画 10①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例如唯唯~~。②答应,允许。例如~言。许~。承~。一~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