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的血多得能把舂米的木棰都漂浮起来。杵:旧时舂米的短木棰。
出处:《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若崩厥角齐稽首,血流漂杵脂如泉。(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
正音:“血”,读作“xuè”,不能读作“xiě”;“漂”,读作“piāo”,不能读作“piǎo”、“piào”。
辨形:“杵”,不能写作“楚”。
故事: 《尚书·武成》中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朝歌附近的牧野进行一场恶战,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孟子认为这样描写夸张过度,武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不会滥杀无辜,纣王残暴,士兵会纷纷起义,不会有这样激烈的战斗。
指被杀的人很多,所流的血足以浮起木杵。语出《书经・武成》。后用“血流漂杵”形容战场上杀戮的惨酷。
【典源】
《书经・武成》
(武)王若曰:“呜呼!群后!……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1][2],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3],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
[1]前徒:指商朝前军。
[2]倒戈:军队背叛,反戈相向。
[3]一戎衣:一著军服。
【典故】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周武王起兵讨伐,败纣而取得天下。《书经・武成》篇记载了武王灭商后的重要政事,其中一段武王陈述商周交战的情况:双方的军队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决战。结果商朝前军背叛纣王,反而拿著武器回头攻打自己的同袍,以致节节败退。当时战况激烈,死伤惨重,所流的血多到能够让木杵浮起来。这一次战役的结果,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兴起,天下回归太平。“血流漂杵”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后来被用于形容战场上杀戮的惨酷。
【书证】
- 01.《书经・武成》:“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源)
- 02.汉・贾谊《新书・卷一・益壤》:“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
- 03.汉・贾谊《新书・卷二・制不定》:“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县大老爷喝叫打,差役便把他按倒在地,褪下裤子,当街打了五十小板子。……当时把他打得『血流漂杵』。”
【用法】
语义形容战场上杀戮的惨酷。
类别用在“战况惨烈”的表述上。
①两军短兵相接,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漂杵。
②淝水之战,秦军大败,死伤无数,血流漂杵。
③长平之战,白起击杀赵军四十余万,到处血流漂杵。
④曹操望著自己军队被杀得血流漂杵,尸积如山,只好鸣金收兵,徐图东山再起。
【辨识】
形音漂,音ㄆ|āo。浮起。不可写作“飘”。
-
血
拼音 xiě,xuè 部首 血 总笔画 6①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例如~型。~脂。~压。~糖。~迹。~汗。~泪。~洗。~书。~雨腥风。~海深仇。②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例如~统。~缘。③喻刚强热烈。例如~性。~气方刚。 -
漂
拼音 piāo,piǎo,piào 部首 氵 总笔画 14◎浮在液体上不动或顺着风向、流向而移动。例如~浮。~流。~没( mò )。~移。~泊(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亦作“飘泊”)。~零。~沦。~游。~萍。 -
杵
拼音 chǔ 部首 木 总笔画 8①舂米或捶衣的木棒。例如~臼。砧~。~臼交(旧称互相不嫌贫贱的朋友)。②用长形的东西戳。例如~了他一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