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
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唐・李白《丁都护歌》)
谜语: 最爱对月吟咏的骚客 (谜底:吴牛喘月)
故事: 晋武帝对吏部侍郎满奋特别器重,经常召见他。晋武帝故意装一扇透明的屏风让畏寒的满奋坐在附近,满奋以为空屏风不能挡风不敢上前,见到是透明屏风后自我解嘲说:“臣简直就像吴地的水牛,夜里见到月亮也怕得直喘气。”
吴地的水牛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因此便自以为热,气喘不已。#语本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后来也用“吴牛喘月”转而比喻人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惊惧害怕。也用来形容天气酷热。
【典源】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1]
[2]牛望月则喘,使之[3]于日,见月怖,亦喘之矣。
[1]典故或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2]吴:指长江、淮水一带的地区。
[3]苦:痛苦。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典故】
水牛原产于我国长江、淮水流域一带,生性怕热,所以夏天时喜欢泡在水中或待在树荫下休息。因为太阳的热力实在太过强烈,水牛深受其苦,因此有时在晚上看见月亮,误以为是太阳已经出来,气温又要升高,而被吓得气喘吁吁。所以在汉代应劭的《风俗演义・佚文》中便有“吴牛望月则喘”之语。后来“吴牛喘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也用来形容天气酷热。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关于“吴牛喘月”的故事。晋武帝的臣子满奋很怕冷,有一次他看到琉璃窗外头的寒冷景象,即使知道琉璃窗很厚实,不会透风,仍不由得打起寒颤。武帝看到了就笑他,满奋便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像吴牛一样,只要见到了月亮就会气喘吁吁。”
【书证】
- 01.唐・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 02.唐・李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诗:“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
- 03.宋・刘弇〈太皇太后表〉:“越鸟巢南,方便家而效职;吴牛喘月,敢惮事以包羞。”
- 04.宋・张侃〈次韵竹林玉老〉诗三首之二:“我似吴牛喘月光,领疮磨鞅巧相妨。何时饱听林间笛,了却官租稼涤场。”
- 05.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二・淮北多兽》:“余见诸书谈物理者,汇识之。淮北多兽,江南多禽,湖广多鱼,云南多花。……蓼虫不知苦,粪蛆不知臭。吴牛喘月,蜀犬吠日。”
【用法】
㈠
语义比喻人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惊惧害怕。
类别用在“惊惧恐慌”的表述上。
①地震一来,大家脸色都变了。你也别笑别人是吴牛喘月,其实你也差不多!
②自从上次大地震后,许多人只要一感觉地在摇,就如吴牛喘月般紧张得不得了。
③自从上次演讲比赛失利后,他只要一上台,就如吴牛喘月般,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㈡
语义形容天气酷热。
类别用在“气候炎热”的表述上。
①此地每到夏天,总是热到让人如吴牛喘月,只好天天躲在冷气房!
②到泰国后,才真正领略到吴牛喘月的天气,真是热得令人难以忍受。
-
吴
拼音 wú 部首 口 总笔画 7①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例如~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②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例如~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③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例如~语。~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④姓。 -
牛
拼音 niú 部首 牛 总笔画 4①牛,哺乳动物,体型较大,肩部隆起,颈部长有短鬃毛,尾巴末端生长着长毛。牛的四肢强健有力,善于奔跑和跳跃。牛在人类社会中常被用来骑乘或拉车运输物品。常见的量词有“匹”,如“一匹牛”。在成语中,有“骏牛”表示健壮的牛,“牛到成功”寓意成功即将到来,“牛首是瞻”比喻跟随别人的行动。②牛也有表示“大”的意思,如“牛蜂”指体型较大的蜂,“牛勺”表示容量较大的勺子。③牛,还是一个姓氏,在我国姓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
喘
拼音 chuǎn 部首 口 总笔画 12◎急促地呼吸。例如~气。~息。~咳。苟延残~。 -
月
拼音 yuè 部首 月 总笔画 4①月亮;月球。地球的卫星。例如~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蚀。②计时单位,公历一年分十二个月。③按月出现的,每月的。例如~刊。~薪。④形状像月亮的,圆的。例如~饼。~琴。⑤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例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