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放肆;任意而行;忌惮:惧怕;畏惧。
任意妄为;一点顾忌、畏惧也没有。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宋・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她们都是横冲直撞,真真是肆无忌惮。(郭沫若《黄河与扬子江对话》)
正音:“惮”,读作“dàn”,不能读作“tán”。
辨形:“惮”,不能写作“弹”。
辨析:“肆无忌惮”和“肆意妄为”都表示“极其放肆”之意;但“肆无忌惮”强调“无忌”;有为所欲为之意;而“肆意妄为”强调“妄为”;指由着自己的欲望而胡乱做事。
形容人恣意妄为,毫无顾忌。语本《礼记・中庸》。
【典源】
《礼记・中庸》
[1]曰:“君子[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3];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4]也。”
[1]仲尼:孔丘(公元前551—479),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亦称为“孔子”。
[2]中庸: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3]时中:时时处于中庸之中。
[4]忌惮:有所畏惧而不敢妄为。
【典故】
《礼记》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汉朝戴圣所辑,为十三经之一,内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后学所记。书中所记载的,都是上古时期的礼俗仪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礼记・中庸》中,孔子说君子有德行,经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小人则反其道而行,任意妄为,没有任何忌惮。后来“肆无忌惮”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恣意妄为,毫无顾忌。
【书证】
- 01.宋・陆九渊〈与傅子渊书〉三首其三:“此辈庸妄无知,无足多怪,独怪其敢尔恣肆无忌惮耳。”
- 02.《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朕自即位以来,恶衣菲食,专以赡军为念,尔辈怎不知之?今乃纵凶徒怨谤!惟知怨望朝廷,不知己有何功,而敢如此肆无忌惮,恐于尔辈不便!”
- 03.《醒世姻缘传》第一九回:“三个收拾了门户,吃了一会酒,对了星月,也不管那亵渎三光,肆无忌惮的狂肆。”
- 04.清・沈复《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揖山兴致素豪,至此益放。余更肆无忌惮,牛背狂歌,沙头醉舞,随其兴之所至,真生平无拘之快游也。”
- 05.《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这里归了他一人独办,更可以肆无忌惮,任所欲为。”
- 06.《清史稿・卷一四二・刑法志一》:“国家立法,期于令行禁止。有法而不能行,转使民玩法而肆无忌惮。”
【用法】
语义形容人恣意妄为,毫无顾忌。
类别用在“蛮横胡为”的表述上。
①这些歹徒的嚣张行为已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②有了董事长撑腰,他对公司同仁的整肃更加肆无忌惮。
③我看到一只老鼠正在饭桌上,肆无忌惮地埋头吃著蛋糕。
④这些歹徒真是无法无天,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持枪抢劫。
⑤因为没有猫,所以这些鼠辈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得设法将他们一网打尽!
-
肆
拼音 sì 部首 镸 总笔画 13①放纵,任意行事。例如~口。~虐。~意。放~。~无忌惮。②尽,极。例如~力(尽力)。~目。~勤。③陈列,陈设。例如~筵。④古代指人处死刑后暴尸示众。例如~诸市朝。⑤店铺。例如市~。茶坊酒~。⑥“四”的大写。 -
无
拼音 wú 部首 一 总笔画 4◎没有,与“有”相对;不。例如~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 -
忌
拼音 jì 部首 心 总笔画 7①嫉妒,憎恨。例如猜~。~才。~能。~妒。~贤妒能。②害怕,畏惧。例如顾~。肆无~惮。③禁戒。例如~戒。~食。~讳。禁~。④父母或祖先死亡的日子,迷信称不吉利的日子。例如~日。~辰。生~(已死父母的生日)。 -
惮
拼音 dàn,dá 部首 忄 总笔画 11①怕,畏惧。例如忌~。~服。肆无忌~。过则不~改。②劳苦,因劳成疾。例如哀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