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千里马;枥:马槽。
伏枥:就着马槽吃食。
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例子:用飞龙在天,对老骥伏枥。(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
正音:“骥”,读作“jì”,不能读作“jí”;“枥”,读作“lì”,不能读作“lí”。
辨形:“枥”,不能写作“历”。
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好马虽老了,伏在马槽边,仍想奔跑千里的路程。比喻年虽老而仍怀雄心壮志。#语本三国魏・武帝〈步出夏门行〉。△“老当益壮”
【典源】
#三国魏・武帝〈步出夏门行〉(据《宋书・卷二一・乐志三》引)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1]老伏[2],志在千里;烈士[3],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骥:音jì,千里马。
[2]枥:音lì,马槽,泛指马房。
[3]暮年:老年。
另可参考:《晋书・卷二三・乐志下》
【典故】
“老骥伏枥”出自三国魏・武帝〈步出夏门行〉。其中诗句说:“骥老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千里马虽然老了,伏在马槽边,仍然想奔跑千里的路程,来衬托积极于建立功业的人虽然年老,但雄壮豪迈的志向并未消失。后来“老骥伏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专用来比喻年虽老而仍怀雄心壮志。
【书证】
- 0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 02.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张枢密子功,绍兴末还朝,已近八十,其辞免及谢表皆以属予。有一表用『飞龙在天』对『老骥伏枥』,公皇恐,语周子充左史,托言于予,易此二句。”
- 03.宋・陆游〈闻虏乱有感〉诗:“羞为老骥伏枥悲,宁作枯鱼过河泣。”
- 04.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王处仲赏咏『老骥伏枥』之语,至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唾壶尽缺。即玄德悲髀肉生意也。”
- 05.清・丘逢甲〈放歌与陈伯贞〉诗:“南飞乌鹊栖无枝,老骥伏枥悲鸣时。”
【用法】
语义比喻年虽老而仍怀雄心壮志。
类别用在“老而不休”的表述上。
①王老一头银发,仍然活跃于商场中,真是老骥伏枥,不服老啊!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爷爷虽然已退休,还准备去环游世界一周呢!
③“人生七十才开始”,这句话颇有老骥伏枥,仍想有一番作为的意味!
④已届七十高龄的登山家打算向这座高山挑战,老骥伏枥之心,令人钦佩。
⑤老王常自称是老骥伏枥,虽然已经退休,仍去当义工,为社会贡献心力。
-
老
拼音 lǎo 部首 耂 总笔画 6①年纪大,时间长,有经验,陈旧的。例如~当益壮。~朋友。~练。~化。少年~成。~马识途。②对年纪大的人的尊称。例如吴~。~人家。~大爷。③极,很。例如~早。~羞成怒。④老年人。例如敬~院。扶~携幼。~有所为( wéi )。⑤晚年。例如~年。~境。⑥敬老,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⑦总是,经常。例如~是生病。⑧原来的。例如~地方。⑨与“嫩”相对。例如黄瓜长~了。⑩词头,用于表排行,用于表相互尊称,或加在某些动植物名前构成多音节词。例如~大。~鹰。~倭瓜。⑪老子(中国先秦思想家)及其学说的简称。⑫死的讳称。例如~了。⑬〔~板〕指业主或企业的经营者。⑭姓。 -
骥
拼音 jì 部首 马 总笔画 19◎好马,喻贤能。例如~足(①喻杰出的才华;②喻才华出众的人)。~尾(喻依附他人而成名)。~途(喻锦绣前途)。~服盐车(喻埋没人才)。 -
伏
拼音 fú 部首 亻 总笔画 6①趴,脸向下,体前屈。例如~卧。~案读书。②低下去。例如此起彼~。③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例如~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④使屈服。例如降~。降龙~虎。⑤隐藏。例如~兵。埋~。⑥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例如~日。~旱。~暑。~天。⑦姓。 -
枥
拼音 lì 部首 木 总笔画 8①马槽:“老骥伏~,志在千里”。②同“栎”,木名。③[~㯕]古时刑具,即“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