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祸事临头还不知道。
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用法:主谓式;作分句、定语;含贬义。
例子:南朝·梁元帝《荆州放生亭碑》:“譬如黄雀伺蝉,不知随弹应至。”
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伺,窥伺。“黄雀伺蝉”犹“螳螂捕蝉”。见“螳螂捕蝉”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螳螂捕蝉”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有一天,庄子在雕陵闲游,看到一只奇特的大鸟飞进别人的栗园里,停在树上。他不知不觉地被大鸟吸引,提起衣服下摆走进园中,想用弹弓射下大鸟。他走过去,往树丛里望,发现有只蝉躲在树荫里,因为太舒适而松懈下来,完全不知道身后有只螳螂,用树叶遮蔽,正扑身向前抓牠。那只螳螂抓到蝉后,得意洋洋的,同样也没警觉到身后有只大鸟,正伸著脖子啄牠。庄子看到这种情形,有所警惕,悟得“利益”与“祸患”相连相倚的道理,于是丢下弹弓,转身便要离开,但被守园人发现而指责了一顿。此事让庄子闷闷不乐了三天,并体悟到唯有随时保有真我,不为外物干扰,才能避于祸害。“螳螂捕蝉”这句成语就是由这件事化出,用来比喻眼光短浅,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后隐藏的危险。 另外,在汉朝刘向《说苑》中亦载有一事:春秋时代,吴王想发兵攻打楚国,而且不准任何人对此事进谏。有个小孩想劝阻他,却又不敢,于是故意在早上拿著弹弓到庭院里,让露水沾湿他的衣服。如此连续三天,吴王问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呢?”那个小孩回答:“有只蝉在树上唱歌,不知螳螂在后面要抓牠。同样的,螳螂忙著捕蝉,也不知道身后有只黄雀要吃牠。黄雀则是伸著脖子要啄螳螂,也不知道我在树下准备把牠射下。牠们三个都只顾眼前的利益,完全无暇顾及身后的危险。”吴王听了,警觉到有许多国家正对吴国虎视眈眈,恐怕会利用吴国专力伐楚时乘隙进攻,于是便打消攻楚的念头。由于这个故事,于是有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与单用“螳螂捕蝉”一语同义。
【书证】
- 01.南朝梁・元帝〈荆州放生亭碑〉:“譬如黄雀伺蝉,不知随弹应至;青鹯逐兔,讵识扛鼎方前。”
-
黄
拼音 huáng 部首 黄 总笔画 11①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例如~色。~昏。牛~。~澄澄。信口雌~。②特指中国黄河。例如~灾。治~。~泛区。③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例如~老(黄帝和老子)。炎~子孙。④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例如事情~了。⑤姓。 -
雀
拼音 què,qiāo,qiǎo 部首 小 总笔画 11◎鸟类的一科,吃粮食粒和昆虫。特指“麻雀”,泛指小鸟。例如~跃(高兴得像雀儿那样跳跃)。~盲(即“夜盲症”)。~斑。~噪(名声宣扬,含贬义)。 -
伺
拼音 sì,cì 部首 亻 总笔画 7◎观察,侦候。例如窥~。~机。~察。~应( yìng )(等候响应)。 -
蝉
拼音 chán 部首 虫 总笔画 14①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例如~联。~蜕。~韵(蝉鸣)。寒~。金~脱壳。②古代的一种薄绸,薄如蝉翼。例如~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