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对岸观看失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见而不救。也比喻没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不去过问。
出处:唐・乾康《投谒齐己》:“隔岸红尘忙似火,当斩青嶂冷如冰。”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他原是在隔岸观火呀。(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
辨形:“观”,不能写作“关”。
谜语: 周郎坐看烧赤壁 (谜底:隔岸观火)
在河水对岸看火灾。※语或本清・梁启超〈呵旁观者文〉。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观,漠不关心。△“见死不救”
【典源】
※清・梁启超〈呵旁观者文〉(据《饮冰室文集》卷五引)
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沈溺,而睹其[1]浴以为欢。若是者,谓之阴险也不可,谓之狠毒也不可,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嗟乎!血性者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无血性则是无人类无世界也。故旁观者,人类之蟊贼,世界之仇敌也。
[1]凫:音fú。鸟纲雁形目,状如鸭而略大。体长二尺许,嘴扁,脚短,趾间有蹼,翼长能飞翔,常群居于湖沼中。或称为“野鸭”。
【典故】
“隔岸观火”是指在河的对岸看另岸的火灾。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观,漠不关心。有人认为这句成语是出自于五代干康的〈投谒齐己〉诗,诗里有“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二句,意思是说:干康来到齐己的住所,看到对岸的红尘世界忙碌热闹如火,但是窗子里的修道者齐己却像一座山,冷冷冰冰。这里的“隔岸红尘忙似火”,语义和“隔岸观火”事实上有点差距。清末梁启超有一篇〈呵旁观者文〉,里面说:“旁观者,如立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红光以为乐。”这里的意思正是“隔岸观火”的意思。所以梁氏接著说这种隔岸观火的人就好像站在这边船上,眼看另一艘船沉溺,却把它当成是只水鸟沉浴水中一般。不但不去救,反而以为乐了。后来“隔岸观火”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观,漠不关心。
【用法】
语义比喻事不干己,袖手旁观,漠不关心。
类别用在“置身于外”的表述上。
①要我见死不救、隔岸观火?我做不到!
②朋友有难,怎可隔岸观火,置之不理呢?
③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④在此次变故中,最让我寒心的是多位好友隔岸观火,不肯伸出援手。
⑤那些平日所谓的朋友,一知道我们有难,反倒个个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⑥我让他们自己设法度过难关,其实是在训练他们处事能力,怎能说我是隔岸观火呢!
【辨识】
同义“隔岸观火”及“见死不救”都有对于他人的困难漠不关心,不施以援助的意思。
异义“隔岸观火”侧重于不但不援助,而且还在一旁看热闹;“见死不救”侧重于对面临存亡危机者,不肯施予救援。
隔岸观火 | 见死不救 | 例句 |
---|---|---|
✅ | ❌ | 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
❌ | ✅ | 眼看他将陷于万劫不复的苦难,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呢? |
-
隔
拼音 gé 部首 阝 总笔画 12①遮断。例如~开。~离。~绝。~断。阻~。②相去有一段距离。例如~壁。~年。~行( háng )。~岸观火(喻见人遇到困难,漠不关心,采取观望或看热闹的态度)。~墙有耳。③思想感情有距离。例如~阂。~膜。~心。 -
岸
拼音 àn 部首 山 总笔画 8①水边的陆地。例如河~。上~。两~。②高大。例如伟~(魁伟,高直)。魁~。③高傲。例如~忽(傲慢)。傲~。④头饰高戴,前额外露。例如~帻(把头巾掀起露出前额,表示态度洒脱,不拘束)。⑤古同“犴”,乡间牢狱。 -
观
拼音 guān,guàn 部首 又 总笔画 6①看,察看。例如~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②看到的景象或样子。例如~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③对事物的看法、认识。例如~点。~念。主~。客~。世界~。 -
火
拼音 huǒ 部首 火 总笔画 4①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例如~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②紧急。例如~速。十万~急。③指枪炮弹药等。例如~药。~炮。④发怒,怒气。例如~暴。~性。⑤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例如肝~。毒~攻心。⑥形容红色的。例如~红。~腿。⑦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