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 大智如愚的解释
zhì

大智如愚

dà zhì rú yú

ㄉㄚˋ ㄓˋ ㄖㄨˊ ㄩˊ

大智若愚

大智如愚的意思

谓才智极高的人,不炫耀自己,表面上看来好象愚笨。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有智慧的人不露锋芒。

大智如愚的详细解释

即“大智若愚”。见“大智若愚”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大智若愚”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见于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欧阳少师,指的是欧阳修,因为他当时任官太子少师,也就是太子的老师,所以苏轼才称他作欧阳少师。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苏轼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实为欧阳修的后辈,甫入京时,因受到欧阳修的大力提携,所以对他一直非常的钦服。〈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为欧阳修辞官获准后,苏轼写给他的信,文中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称颂他的勇气与智慧。早在《老子》中就有“大巧若拙”这句话,意思是:真正灵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来似乎笨拙。苏轼的这两句话明显脱胎于此,意指真正有勇气的人,反而不会去彰显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不会去卖弄他的聪明。后来“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表示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愚笨。出现“大智若愚”的书证如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述・李中谿先生告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笃也如此。”

【书证】

  • 01.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源)
“大智如愚”单字拆分
  • 拼音 dà,dài,tài 部首总笔画 3
    ①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例如~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②指大小的对比。例如这间房有那间两个~。③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例如~局。~众。④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例如不~高兴。⑤年长,排行第一。例如老~。⑥敬辞。例如~作。~名。~手笔。⑦时间更远。例如~前年。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⑨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例如~概。~凡。
  • 拼音 zhì 部首总笔画 12
    ◎聪明,见识。例如~力。~慧。~商。~育。~能。~谋。才~。机~。理~。明~(①考虑问题周到、严密;②有远见)。足~多谋。利令~昏。
  • 拼音部首总笔画 6
    ①依照顺从。例如~愿。~意。~法炮制。②像,相似,同什么一样。例如~此。~是。~同。~故。~初。游人~织。③比得上,及。例如百闻不~一见。自叹弗~。④到,往。例如~厕。⑤假若,假设。例如~果。~若。假~。⑥奈,怎么。例如~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⑦与,和:“公~大夫入”。⑧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⑨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例如突~其来。⑩表示举例。例如例~。⑪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⑫〔~月〕农历二月的别称。⑬姓。
  • 拼音部首总笔画 13
    ①傻,笨。例如~人。~笨。~蠢。~鲁。~氓(愚蠢的人)。~昧(缺乏知识,文化落后)。~顽。~妄。~不可及。大智若~(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上好像很愚笨,亦作“大智如愚”)。②欺骗,耍。例如~弄人。为人所~。③谦辞,用于自称。例如~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