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消失。
犹“土崩瓦解”。见“土崩瓦解”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土崩瓦解”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土崩”是指土石崩落,则土石之上的东西,必然随之消解倾覆。“瓦解”则是指砖瓦破碎。砖瓦破碎可以再行修复,较之于土崩,相对损害程度较轻。在汉代,徐乐为劝谏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所以曾上书谈到当时的国家情况,分别用了“土崩”与“瓦解”这两个语词,加以说明二者的不同,借此劝导武帝施政爱民。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社会实况是这样的︰西汉自汉初的文景之治,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充沛。汉武帝雄才大略,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货币,建立年号,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并取消和亲、主动出击匈奴,使得汉朝声威大振。但长期对外用兵,让原本丰裕的国力消耗殆尽。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武帝又开纳捐之例,定盐铁酒国营专卖,设均输平准法,但诸多措施,仍无法挽救日渐颓败的国势。而以钱买爵,造成贪污风气;重用酷吏,律令严苛,更使臣民刑狱甚滥,生活痛苦。徐乐亟思挽救国势,便上书向武帝陈述治国之道,他特别强调地举史事说明:“国家最大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所谓的土崩,就是人民因为不堪暴政之苦,终于群起反抗。所谓的瓦解,就是政权内部的互相斗争。土崩将让旧有的政权遭到推翻,建立新的政权;而瓦解只是造成人事的改变而已。”徐乐希望能惕励武帝不可一味地穷兵黩武,更应该体谅人民的疾苦,使得人民能够真正安居乐业,这样一来,自然能够威震天下,平服四夷。到了班固写〈秦纪论〉时,“土崩”与“瓦解”已经合用,作为一句成语来使用。后来“土崩瓦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澈底溃败,不可收拾。此语另见用于《鬼谷子・抵巇》,以《鬼谷子》时代较多疑虑,故仍以《史记》为源。
【书证】
- 01.《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傅嘏》裴松之注引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
冰
拼音 bīng 部首 冫 总笔画 6①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例如~块。~凌。~箱。~窖。~雕。~封。~球。~镇。~释(像冰一样融化,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淇淋。②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例如~糖。~晶石。③使人感到寒冷。例如~手~脚。④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例如把汽水~上。⑤洁白明彻。例如~绡。~心。~清玉洁。~肌玉骨(a。形容妇女的皮肤;b。形容梅花的高洁)。 -
散
拼音 sàn,sǎn 部首 攵 总笔画 12①分开,由聚集而分离。例如分~。解~。涣~。~落。~失。~逸。②分布,分给。例如~布。~发( fā )。天女~花。③排遣。例如~心。~闷( mèn )。④解雇。例如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了。 -
瓦
拼音 wǎ,wà 部首 瓦 总笔画 4①用陶土烧成的。例如~罐。~器。~釜雷鸣(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②〔~特〕电的功率单位。简称“瓦”。③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例如~当( dāng )(即瓦筒之头)。~匠。 -
解
拼音 jiě,jiè,xiè 部首 角 总笔画 13①剖开,分开。例如~剖。分~。瓦~。~体。②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例如~开。~甲归田。~囊相助。③除去,除,废除,停止。例如~放(➊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➋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除。~饿。~乏。~惑。~疑。~围。~脱。~雇。~聘。~散。~毒。④溶化。例如溶~。~冻。⑤讲明白,分析说明。例如~释。~析。~说。劝~。~嘲。⑥懂,明白。例如理~。见~。⑦调和,处理。例如~决。和~。调( tiáo )~。排~。⑧高兴,开心。例如~颜而笑。⑨排泄。例如~手。⑩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⑪演算方程式。例如~方程。⑫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