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
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全力以赴。
例子: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不遗余力。(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回)
正音:“不”,读作“bù”,不能读作“bú”。
辨形:“余”,不能写作“佘”。
辨析:见“尽心竭力”。
谜语: 1. 拔河比赛 (谜底:不遗余力)
2. 全部就业 (谜底:不遗余力)
3. 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谜底:不遗余力)
故事: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长平一举击败了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秦王要求赵王割六座城池,赵王召集大将商量对策,虞卿认为秦国不遗余力攻打赵国,我们必须联合楚魏对抗,赵王不听,一味求和结果被秦所灭。
不保留一点力气。形容竭尽全力,毫无保留。语出《战国策・赵策三》。△“尽心竭力”
【典源】
《战国策・赵策三》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秦既解邯郸之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讲。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1]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1]秦: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孝公时定都咸阳,得商鞅变法图强,积极东侵。惠王时重用张仪,以连横政策离间六国。昭襄王用范雎采远交近攻之策向东扩展。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典故】
据《战国策・赵策三》载,战国末年,秦国攻打赵国,于长平一役大败赵军。秦军归国后,秦王派人前往赵国,要求割让六个城池做为讲和的条件。赵王不知是否该答应,犹豫不决,便与臣子虞卿、楼缓商议。楼缓认为赵王应该割地求和,但虞卿却认为万万不可,他问赵王:“大王您看秦国攻打赵国后收兵,是因为疲倦还是因为您?”赵王说:“秦国竭力攻打我国,如今收兵必定是因为疲倦的缘故。”虞卿接著说:“秦国不能完全攻下我国,因兵倦而归。大王您如又将城池奉上,那不是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吗?如果以后秦国又来攻打,大王您恐怕连自救的力量都没有了。”楼缓听后,持相反的意见说:“如果连这六个小城都不愿意割让,难道要等秦国再来攻打,再割让更多的土地吗?”赵王听了问说:“如果我听你的割地,你能保证秦国将来不会再来攻打吗?”楼缓也不能保证。话传到虞卿那里后,他又再度晋见赵王,并说:“楼缓既不能保证,那割地又有什么用?现在割让了六个小城,等到秦国再来攻,又要割地,这样下去不是自寻死路吗?只会让秦国更强,赵国更弱罢了!如果真要割地,不如用五个城池去贿赂秦国的头号大敌齐国,立下盟约,合力攻秦。这样不但不会便宜了秦国,还可以和别国结盟,成功之后也能从秦国那儿要回我们割给齐国的土地。”赵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派虞卿去向齐王游说。《战国策・赵策三》中记载这段故事,其中一段“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即是这句成语的由来。“遗”是遗留的意思,“不遗余力”是指一点力量都不会留下,竭尽全力之意。后来“不遗余力”就被用来形容竭尽全力,毫无保留。
【书证】
- 01.《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源)
- 02.汉・刘向《说苑・卷一八・辨物》:“不遗余力矣,不释余智矣。故曰人君之为善易矣。”
- 03.《朱子语类・卷一二七・本朝・高宗朝》:“未几,赵复罢。谢祖信为谏官,遂排击之不遗余力。岭表之贬,实祖信之力也。”
- 04.《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关陕人户,昨经调发,不遗余力,死亡之余,疲瘵已甚。”
- 05.《文明小史》第四回:“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不遗余力。”
- 06.《明史・卷一六一・况钟列传》:“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 07.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韩昌黎诗》:“昌黎以主持风雅为己任,故调护气类,宏奖后进,往往不遗余力。”
【用法】
语义形容竭尽全力,毫无保留。
类别用在“竭尽心力”的表述上。
①王老师尽心竭志教导学生,不遗余力。
②老李十分热心,经常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
③对于执行上级的命令,他一向是不遗余力。
④张先生对于公益活动总是热心参与,不遗余力。
⑤老板交代的事,员工都应不遗余力地将之完成!
⑥灾害发生时,救灾人员总是不遗余力地抢救灾民。
⑦由于亲身经历,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向群众宣导志工观念。
⑧由于陈老师不遗余力地教导学生,学生们都十分敬佩他。
⑨这个引起争议的提案,有些人不遗余力地对它进行诋毁。
⑩我国地少人稠,应该不遗余力地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弥补这种先天不足。
【辨识】
同义“不遗余力”及“尽心竭力”都有用尽所有力量的意思。
异义“不遗余力”使用范围较广,褒贬义均适用;“尽心竭力”则另有用尽心思之义,多用在褒义。
形音遗,音|ˊ。留下。不可写作“遣”。
不遗余力 | 尽心竭力 | 例句 |
---|---|---|
✅ | ❌ | 这个引起争议的提案,有些人不遗余力地对它进行诋毁。 |
✅ | ✅ | 只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做事,一定会成功。 |
-
不
拼音 bù,fǒu 部首 一 总笔画 4①副词。②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例如~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③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如~,我不知道。④用在句末表疑问。例如他现在身体好~? -
遗
拼音 yí 部首 辶 总笔画 12①丢失。例如~失。~落。②漏掉。例如~忘。~漏。③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例如补~。路不拾~。④余,留。例如~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⑤死人留下的。例如~骨。~言。~嘱。⑥不自觉地排泄。例如~尿。~精。⑦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例如~传。⑧抛弃。例如~弃。 -
余
拼音 yú 部首 人 总笔画 7①文言代词,我:“~将老”。②剩下来的,多出来的。例如剩~。~粮。~兴。~悸。~孽。节~。~生。~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勇可贾( gǔ )(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③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例如十~人。④后:“劳动之~,欢歌笑语。”⑤农历四月的别称。⑥姓。 -
力
拼音 lì 部首 力 总笔画 2①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例如~气。~量。②一切事物的效能。例如视~。生产~。控制~。③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例如~学。作用~。保守~。④用极大的力量。例如尽~。~挫。~挽狂澜。⑤姓。